海峡两岸记者齐聚甘肃 聚焦广河县精准扶贫工作
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广河县座谈会。(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中国台湾网9月18日广河讯(记者 汪明珠)17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一行,带领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来到甘肃省广河县,参加专题座谈会,深入电商孵化园及扶贫车间,实地采访当地干部群众,细致了解广河县脱贫攻坚、帮扶援建项目进展等情况。广河县精准扶贫工作面貌在海峡两岸记者的镜头前一一呈现。
两岸记者共同参与座谈会
广河县总面积538平方公里,素有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之称,是六盘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在17日上午广河县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县长马东升介绍说:“2014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45户、57800人,贫困面为27.3%。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累计减贫7355户、35798人。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6454户、32345人,贫困面为15.13%;有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2018年,计划脱贫3484户、17421人,贫困面下降到6.98%。”
如何将脱贫计划变成现实?马东升表示,广河县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一是推广基础母畜示范工程。采取整村推进、政府统一奖补和以奖代补、群众自主购买“两种模式”。坚持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衡发展,全力培育基础母畜脱贫产业。二是大力实施粮改饲。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广实施粮改饲,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三是实施就业扶贫,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29个稳定的劳务基地,其中台资企业9个。四是推进电商扶贫。广河县是全省首批电商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有电商企业205家,去年电商企业线上销售额达1.13亿元。
两岸记者倾听干部群众心声
“我所挂职的红星村是广河县51个这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在这里的驻村生活与我以往的生活不同。”广河县庄窠集镇红星村第一书记常超表示自己在红星村挂职之前没有乡村工作生活的体验,到村以后号召党员为老百姓想着如何解决电商加工点的问题、思考如何能够为当地居民拓宽增收渠道、定期走村入户都是既定的工作内容。他说:“前不久,当地遭受了比较大的洪涝灾害,他们驻村人员及时到群众家中查看住房情况,牛羊圈遭受损伤的情况,在受灾期间为百姓疏导好情绪。”他总结,挂职人员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激情、对待百姓要热情,这样才能互相有感情。
红星村村民马二不都和马玉海是当地实现顺利脱贫的实例。村民马二不都现在养了百余只羊和3头牛,从事牛羊养殖之前他家的收入主要依靠他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而且不能很好地照顾家人。“很早之前就想在家里从事养殖业,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
马二不都告诉记者,因为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他贷款5万,养起牛羊,长期以来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梦想成为现实,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两个小孩令他觉得很开心、很满足。村民马玉海家是典型的因学致贫户,也是全村唯一一户3个孩子都考上大学的家庭。但学费问题曾一度让马玉海感到“头痛”。好在通过政府的帮扶、驻村干部又联系企业热心资助,他的孩子都得以顺利入学。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还有一个孩子在读,压力小了很多。随着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政府的危房改建政策,马玉海家盖了4间新房,在精准扶贫项目中,他贷款5万,有了资金,养了8头牛,生活正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好转。
两岸记者实地参访创业孵化园、扶贫车间
17日下午,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来到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详细了解孵化园的经营状况。园内陈列的电商产品种类繁多,经济实用引得海峡两岸记者们认真察看并争相购买。参访苏州国泰科技扶贫加工厂、聚鼎工贸、甘肃君冠帽业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等地时,两岸记者详细询问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据广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杨向记者介绍,广河县采取“前店后厂带贫困户”的模式,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免除车间房租、提供加工设备,以县城电商孵化园为基地,引导企业设立扶贫车间。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更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把加工点办在贫困村上、覆盖到贫困户家中,带动贫困户妇女就业。“比如圣诞灯的加工,通过乡镇把材料分发到群众家中,使他们可以将闲散时间用于生产,我们把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称作‘炕头经济’,适合在广河县推广。”
当天,海峡两岸记者还深入红星村幼儿园、火红小学、广河县医院了解广河县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方面开展的多方位精准扶贫工作。(完)
广河县庄窠集镇红星村第一书记常超接受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红星村村民马二不都喂羊。(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两岸记者参访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广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杨接受两岸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两岸记者拍摄红星村幼儿园课堂现场。(中国台湾网 汪明珠 摄)
[责任编辑: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