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张大忠深耕大西北 将宁夏枸杞送上宝岛餐桌
新华社银川9月6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是有名的“中国枸杞之乡”。在县城南郊区一片厂房里,每天数以吨计的鲜红枸杞被精心加工包装,很快这些产品就会出现在台湾百姓餐桌上。
这片厂房占地百余亩,是2009年成立的台资企业宁夏顺元堂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加工基地。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张大忠的主要任务是将大陆高品质农副产品输送到台湾和欧美市场。
“小时候就知道枸杞,因为台湾人煲汤通常都会用到它。”对祖籍上海、从小在台湾眷村长大的张大忠来说,这种具有保健功效的干果并不陌生。不过,大学学商科的他不曾料到,自己有一天会跟这种保健食材打上交道。
今年52岁的张大忠2005年来大陆打拼,在广东东莞管理一家电子配件加工厂,为制造LED显示器的台湾公司供货。受金融危机影响,工厂2013年关停。同年,回到台湾的张大忠毅然转行,并决定再次西进大陆。
“人们生活始终离不开农副产品,这个行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加入一家台湾老字号农副产品企业后,凭着多年在大陆经营管理工厂的经验和敢闯敢拼的劲头,他被委派到宁夏工作。
“西北冬天冷,空气干燥,刚来时我房间里一天24小时都开着加湿器。”五年过去,张大忠不仅适应了当地气候,还能在菜市场用中宁方言讨价还价。
“台湾百姓对西北认知很少,很多朋友一度认为我在这儿是骑骆驼上班。”张大忠笑言,宁夏完全颠覆了他心目中的西北印象:绿化带和水体很多,公路平整宽敞,生态环境优良,旅游经济兴旺……
从“外行”到“行家”,张大忠对枸杞加工流程很快烂熟于心:过筛、分级、色选、拣选、装箱……他还参与了新厂区规划建设。“现在我们一天可加工8吨枸杞,产品大部分销往台湾。”
大陆西北地区是枸杞主产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且气候干燥,枸杞品质高、虫害少。据张大忠介绍,台湾市场对枸杞需求量很大,每年估计有数千吨。
“我们跟宁夏及周边十几家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按照公司低农残标准种植枸杞,收购价至少比普通产品高10%。”张大忠说。
工厂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不少员工已在厂里工作六七年了。为照顾回族员工饮食习惯,公司还开设了清真餐厅。”张大忠说。
这家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去年,公司与本地农民签订收购合同,试种了约4000亩菊花和1000多亩南瓜,生产的优质干菊和南瓜仁已进入台湾及国际市场。
“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希望能将大陆更多绿色农副产品输送到台湾。”他说。目前,顺元堂出口农副产品已达28种,年出口金额2500万美元,已成为宁夏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张大忠说,企业能发展壮大,除了依靠产品口碑,也离不开政府优惠政策,包括土地资金返还、出口退税、出口运费补贴、项目补贴等。大陆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政府部门推动“放管服”改革后,西北内陆小城市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时程大幅缩短。
“现在我们大约有90%产品都是在中宁检验合格后直接出口。”他说。
谈及台胞“登陆”发展大潮,张大忠认为,大陆市场广阔、创业环境好,为台胞施展才能提供了大舞台。
据自治区台办统计,宁夏全区现有台资企业48家,涉及房地产、新能源、农业、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总投资额约45亿元人民币。
张大忠家人仍生活在台湾,妻子在旅行社工作,两个女儿都已上大学。与在大陆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丈夫相比,张大忠妻子的生意有些“冷清”。
“今年我回台湾时,发现大陆游客比过去少了很多,我太太的业务受到很大冲击。”张大忠说,两岸都是一家人,现在大陆经济腾飞,台湾更不应自我封闭,希望台当局能以人民福祉为念。
为洽谈业务,张大忠的足迹遍布大陆西北,他计划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直到“告老还乡”。(记者刘明洋、夏晓、艾福梅、赵倩)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