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包容——聚焦台青台商在深筑梦“关键词”
新华社深圳7月25日电(记者冀泽 王丰)创新、创业、包容。这些是海峡两岸记者近日在深圳的联合采访活动中听到的高频词,也是深圳近年来持续吸引台胞“登陆”的关键词。
从1982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入驻深圳到目前,深圳累计引进台资企业6138家,实际利用台资99.82亿美元。在深圳居住的台商、台湾技术管理人员及家属达5万多人。
“来深圳最大的好处是当与其‘调频’同步成功,就会加快自身创新、成长的步伐。”从事电子竞技培训的“95后”台湾创客王善休告诉记者,台湾电竞行业起步早,但大陆发展进步快,富有活力和创新力。
被誉为大陆“创新之都”的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接近以色列、韩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两年前曾到深圳的台湾中时电子报记者喻华德对深圳并不陌生,但他觉得每次往来都会发现新的惊喜。“这次采访没有带名片,但采访对象说‘没关系’,在微信小程序里交换电子名片。”他感叹永远想象不到深圳创新的速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深创业逐梦的创客群体,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台青身影。
用三年时间,从一支只有创意和技术的台湾团队,做到自主研发芯片年销十万片,“自拍机器人”产品达20种,品牌估值上亿。深圳小绿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复荣兴奋地告诉记者,“深圳是创业者的乐土。”
回忆创业伊始,几名台湾年轻人萌发了设计可以自动追踪被拍摄者的“自拍机器人”的创业想法,但台湾的制造环境无法支撑他们产业化,最终他们选择来到有大陆“电子第一街”之称的深圳华强北。
“华强北电子产品供应链最完整,产品成本直接下降到原来在台湾的四分之一。”李复荣说。
出乎他意料,“登陆”创业的优势还有深圳背靠的广阔大陆市场和源源不断的大陆惠台措施扶持。
小绿草公司所在的赛格众创空间,是深圳第二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李复荣说,在第一次项目路演,赛格召集电子城商户观摩,当天就实现了价值40万人民币的订单。
深圳赛格众创空间总经理陈锷介绍,赛格众创空间一贯重视对台湾创业团队的培育,孵化服务过30多家。公司为他们提供办公、住宿场地费用等优惠,还有发展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并与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邀请台湾学生前来实习、工作。
台中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本科生黄毓瑄利用暑期在此进行市场营销岗位的实习。“打破我之前觉得可能有隔阂的想法,周围的人都很亲切、很友好。”实习不到一个月,她就觉得很适应,并打算毕业留在深圳工作。
“创业基地用心对待台青、台生,令人感到温暖。”台湾《旺报》副总编辑宋秉忠在结束采访多名台青后这样评价道。
“现在深圳‘算得出’的成本高,如地价、人工等,但‘算不出’的成本低,因为整个市场环境比较透明、规范。”生活在深圳27年的台商卢政群认为,对企业家来说,营商环境的透明、规范大有裨益,这也是深圳对台商的重大吸引力。
24日,深圳市发布“深圳贯彻‘31条惠及台胞措施’政策汇编”。内容涉及18个类别共99项,基本涵盖了台胞在深圳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的各项同等待遇政策措施。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大批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和台湾同胞先后到深圳投资置业,为深圳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圳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两地合作,同台湾同胞分享深圳发展的机遇。
从事工艺品设计、生产的台湾商人刘肖梅已在深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她说自己是与深圳一同成长。跟随深圳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她现在在大运软件小镇经营起一家创业咖啡店,为台湾创客搭建与大陆合作的‘小平台’。
这几天她又介绍了两个台湾初创团队来深。她说,深圳创客有一种特质,“不是‘胜券在握’,而是‘步步为营’,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前进。”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