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退伍老兵高秉涵:回家,回家
(聚焦海峡论坛)台湾退伍老兵高秉涵:回家,回家
中新社厦门6月12日电 题:台湾退伍老兵高秉涵:回家,回家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11日在福建落幕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是台湾老兵高秉涵第二次来参会。此次,他来参加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的系列活动。
去年,他首次参加海峡论坛,登上第九届海峡论坛大会的讲台,讲述了20多年间护送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家乡安葬的故事。
“未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本届海峡论坛期间,高秉涵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在他递来的名片上,这两行字印在彩色的山东地图上,赫然入目。
山东菏泽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是高秉涵的老家。1948年,13岁的高秉涵在母亲宋玉书催促下往青岛躲避战乱。他随着人潮一路南下,在厦门登上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轮船。
从此,高秉涵与母亲分隔海峡两岸,杳无音信。直到1980年,高秉涵辗转英国、美国寄往山东的家书,终于有了回音;他才知道,母亲已经离世一年。
85岁的高秉涵提到母亲时,语调格外温和。花甲之年,他抱着台湾老兵的骨灰,一次次跨越台湾海峡,从台湾回到老兵们的家乡。这一切溯源,高秉涵归结于13岁之前母亲的耳提面命。
高秉涵说,母亲是小学校长,从小就教导他,将来不要忘记为社会服务。不能为母尽孝,他将“孝道”回馈给社会,“那些士兵们拉着我的手到台湾,我说,如果两岸交流开放了,我抱着你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
高秉涵信守了他的诺言,送得最远的老兵,是去新疆。高秉涵告诉记者,有时念及此事,他会告慰母亲,“娘,我给你尽孝,你在地下一定很光荣。”
连日来,高高瘦瘦的高秉涵穿着黑色西服套装。在过去很多次护送老兵回家的场合中,他总是这样着装。近年来,老兵已逐渐凋零,高秉涵承担起台湾另一个群体——大陆配偶(简称“陆配”)的期盼。
1987年两岸“融冰”之后,台湾“陆配”数量激增,但岛内对“陆配”普遍带有偏见甚至歧视。高秉涵身为律师,用法律知识“维护她们的权益,作她们的后盾”。
在此次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的“美丽新时代”嘉年华、“美丽声望”研讨会等活动上,高秉涵一次又一次宣称:“我就是‘陆配’的娘家人。”
“两岸交流开放,‘陆配’也是重要的见证人和亲历者。”高秉涵笑言,他认识很多在台“陆配”,当起了她们的法律顾问;大家都很信任他,见到他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高秉涵认为,尽管台湾当局“去中国化”,但如今大陆敞开了门,出台一系列惠及台胞的政策措施,还是受到了许多台湾年轻人的关注与认可;随着两岸交流融合,隔阂逐渐打破,“届时会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如今,高秉涵每天晨起慢跑又疾步走,坚持锻炼身体。他说,他要活着回家,回家。就像他曾在给母亲的去信中所写的,“娘,我会活着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回来。”(完)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