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岛到海南岛——三代台商与海南30年
新华社海口4月24日电(记者李浩然 查文晔 齐湘辉)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这个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将一批又一批人才从全国各地吸引到这个中国第二大岛。30年来,来自一海之隔的几代台湾同胞怀揣梦想与希望踏上海南岛,为建设经济特区、促进两岸交流贡献力量。
“到海南岛去!”
海南华泰集团董事长、海南省台资企业协会第九届会长谢进旺来自台湾岛内建筑业世家,他的父辈从事建筑业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人力成本增加,市场缩小,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听到海南建立经济特区的消息后,谢进旺毅然决定“进军”海南。
“哥哥当时希望我接替他在台湾从政,但被我拒绝了。”他说,“原因只有一个,我要去海南,那里的舞台更广阔。”
1992年,42岁的谢进旺来到海南岛。“刚到海南,晚上一片漆黑。现在海口市中心的滨海大道当时都是一片荒地。”那时的海南投资成本低,第三产业百废待兴,蕴藏了巨大商机。海南明确提出要大力吸引境外资金,在政策上对台商投资也十分支持。当年,谢进旺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距离海口30分钟车程的东山镇修建了东山湖高尔夫球场。
差不多同时,台商黄金牌也来到海南。他回忆起当年上岛的情形历历在目。“到海南只是过来看看。正好赶上我过生日,却找不到地方买蛋糕。”商业嗅觉敏锐的黄金牌意识到,海南蛋糕市场广阔。现在他的海南欣奇蛋糕店已发展到32家,300多名员工。
今年4月,中央宣布海南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再次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目前在投资养老中心的谢进旺说,海南新一轮开放的力度很大,他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黄金牌说,国家对海南的政策很好,这里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海南岛会发展得更好。
台商:海南农业发展的推手
海南建省时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台商可选择的投资项目不多。随着海南对台优惠措施的不断出台,台商在琼利益得到保障,越来越多以农业为核心发展项目的台商相继进入海南。
“当时种荔枝别人都不理解,说不长果的种来干嘛?”台商黄祈明1997年开始在海南种植800亩荔枝园,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在黄祈明带动下,不少农民也投入荔枝种植事业,当地现已辟有约2万亩荔枝园。
1999年,海南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全省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表示,海南是农业大省,而台湾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先进,台商到海南发展农业项目,对海南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很有帮助。
2006年到海南文昌种植莲雾、火龙果和荔枝的台商林鹤洲说:“一直以来我的农业项目都有政府补贴。今年大陆出台31条惠台措施,对台商的开放程度更大,提供的机遇更多。我正在申请一些绿色农业项目,如果获批将有利于我在海南更好地发展。”
2016年,嫁到台湾20年的海南姑娘周才娜与丈夫重回“娘家”,夫妻俩在海口市琼山区的红明农场开启了返乡创业之旅。对他们引进的凤梨种植方式,当地农户一开始不理解,慢慢尝到甜头,后来慕名上门求教,他们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现在大陆对台商的政策非常正面,31条惠台措施我读了两遍,现正申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优惠项目。”周才娜说。
“目前,海南累计批准设立台资农业企业650家,引进农业优良品种800多个。”刘耿说,一些新品种成为各县市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拳头产品,培养带动了一大批海南本地农业技术人员。
台青: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先锋
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产业向多元化转型,提升服务软实力势在必行。而来自台湾的年轻人,用他们的灵动创意为海南带来一股清新的“台湾风”,同时也加深了两岸青年的彼此了解。
“80后”的台湾青年陈静怡和两名伙伴7年前来到海南,如今他们自称“海口人”。陈静怡每次回台湾都要鼓励周围的朋友到大陆看一看,因为她认为两岸在文化上本就是一体。
陈静怡现在拥有三家咖啡店,“我们致力于为顾客营造一个有归属感和文化品位的环境。”她认为,无论是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还是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都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这样才能赢得投资者和游客心灵上的认同。
近年来,海南省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其中,2016年第六届两岸诗会首次赴台举办,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刘耿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诗意家园,只有不断创造条件,扩大琼台同胞直接交往,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才能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陈静怡说,她和咖啡店的60名大陆员工拥有一样的价值观,希望自己做一个懂礼仪、有涵养的人。“无论来自台湾还是大陆,我们拥有同样的中华文化血脉,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