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岂容故乡变他乡”一个第三代台胞的民族情节与乡土守望
2017年12月22日 16:3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一家亲”关系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仍在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姚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郭晓康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22日昆明讯 (记者 张丽媛)“同根同源同思量,为养弟小渡峡航。阻隔未曾改乡音,岂容故乡变他乡。”这首《守望乡土》是姚子龙为今年台盟成立70周年征文特意创作的诗,内容写的是自己的外公。他说,最重要的是“岂容故乡变他乡。”这一句。
姚子龙,祖籍台南,1976年出生在云南昆明,第三代台胞,云南省台联副会长、台盟昆明市总支部第一届委员会主委、昆明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10日下午,姚子龙将外公与自己的两岸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三次会亲 阻隔未曾改乡音
那是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为支援战争大肆搜刮台湾民众财产,姚子龙的外公施性隆一家也未能幸免。为了改变拮据的生活,抚养6个弟、妹,外公的大哥从台湾来到大陆,在上海从事牙医工作。不久之后,在家排行老二的外公也随大哥来到上海,同样从事牙医工作,大哥却基于各种原因返回了台湾。此后外公便一个人留在上海继续打拼,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会爱上一个姑娘,在大陆一呆便是一辈子。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外公也曾想过回到台湾,毕竟亲人都在那里,父母需要赡养、弟、妹需要照抚,奈何恋爱于此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外公虽已将变卖财产所得的款项寄回台湾,最终自己还是留了下来,此后与台湾亲人便是长久的阻隔,音信全无,甚至有些误会都来不及解释。直至1985年,外公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会亲机会。
1985年,两岸虽还未正式开放交流,但透过友人的协助,外公与数十年未见的亲人终于在香港得以相见。然而,这次会面,亲人们却是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而来,原来,外公杳无音信的几十年间,外公的父母和大哥均已离世,亲人们误会外公“忘本”,只顾自己在上海“过好日子”,全然不管家人的境遇,更不寄一分钱回家。
所幸,外公还留着当年寄款的汇票,并解释了自己在大陆这些年并不尽如人意的遭遇,数十年的误会才得以烟消云散。其实当年外公的确有向家里记过大大小小的款,只因那时日本濒临战败边缘,运送财物的船只根本没有返回台湾,款项才没有寄到。姚子龙说,了解情况后的台南亲人也曾在90年代试图向日本索赔,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第一次亲人会面“冰释前嫌”,第二次会面,则发生在两岸开放交流的第二年。1988年,外公在香港再次与亲人见面,这次姚子龙的母亲也跟去了。由于台湾的同辈亲人年事已高,所以嘱托外公的一个侄子前来相见,一方面将台湾家里的情况告诉外公,另一方面,因为知道当时外公家里的境遇不好,侄子还特地带了一些美金进行帮扶,并将外公的户口本带来,也因此促成了第三次会亲。
由于拿到了户口本等资料,4年后,也就是1992年,外公、外婆终于可以顺利回到台湾,回到那片他思念已久的故土,圆了归家的愿。这次回台,外公足足呆了3个月之久,知道了父母葬在哪里,看到了老房子,也见了所有的兄弟姐妹。
1996年外公患结肠癌,治疗不理想,当时在大陆做生意的堂侄子将外公病重的消息带回台湾,那一年,几位年迈的叔公匆匆赶来昆明,在外公生命的最后旅程中陪他走了一段。叔公们来到昆明后,外公虽然化疗很痛苦,但依然坚决要陪着几位叔公去昆明周边景点游览,还与叔公们用闽南话聊天。那时,他是高兴的。
姚子龙说,外公中华传统观念很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希望自己百年后可以葬回台湾,然而,他从未明确表达过非常迫切的想要回台湾定居的想法,因为他也会牵挂大陆的亲人,两边都是一个家,永远割不开,不能抛弃任何一方。
姚子龙说:“两岸‘打断骨头连着筋’,亲缘关系、血缘关系,这是大陆和台湾之间永远断不了的。”
致力两岸 同根同源同思量
(中国台湾网 郭晓康 翻摄)
姚子龙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外公是云南省台盟的元老,省台盟还在筹建时,外公就已经参与。孩童时期的姚子龙总会和外公、母亲一起参加台盟举办的各种活动。在姚子龙的记忆里,小时候外公总会不停的讲起在台湾的事,耳濡目染,自己也开始关注外公的感触,想要踏上台湾的土地,见见台湾的亲人,看看那个让外公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大后的姚子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台盟的一员,并开始更深入地关注两岸问题。
2008年台盟昆明市总支成立,姚子龙被推选为总支主委,那期间他们不停的做课题,其中让姚子龙印象很深的一个课题是,对“西南联大”在全国层面进行深入挖掘,推动申报其成为国家级两岸交流基地。姚子龙告诉我们,自己喜欢与台湾青年交流,每当台盟接待台湾来的团或者参与接待时,他总会和青年聊很多,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聊云南昆明、聊青年的想法。“西南联大”的课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姚子龙说,在聊天过程中他发现,30%的台湾学生能够知道西南联大,大多因为西南联大的几任校长,特别是梅贻琦(后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胡适(后任台当局“中央研究院院长”)。姚子龙想,“一文一武”西南联大、讲武堂,“可以做一做”。
随后,姚子龙所在的台盟昆明市总支开始着手研究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她在两岸互通方面的作用,并上报到台盟中央,台盟中央又将此作为集体课题于2014年上报,云南省台办对此很重视,2015年同时申报的西南联大和讲武堂为国家级两岸交流基地,就在2015年,西南联大被正式认证。姚子龙说“文化交流相当重要,台湾青年来到昆明都会到西南联大进行参观,希望让台湾的青年更多的了解我们的西南联大。”
也是在2008年,姚子龙成为了云南省政协委员。因为曾在交流中了解到,台商子女在大陆就学还存在困难,作为台籍委员,姚子龙的第一个提案便关注于此。他说,这个提案一方面是帮助台商,另一方面,台当局“去中国化”、改教科书,两岸历史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应该让台湾孩子也接受大陆的历史教育,而不是片面听从台湾当局。
今年6月份,姚子龙被选为了云南省台联副会长,他坦言,那一刻自己感到汗颜,他自认为在两岸交流过程中所做的还差很远,“以前的工作没做好、没做完,新的更重的担子又来了。”然而他对新的身份也有着新的期待,“过去是自己提建议,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希望可以借此去推动、促进一些事情。”
姚子龙的母亲曾在昆明市台联工作,他说,退休后的母亲很关注自己的工作,母子二人也会时常进行交流。“母亲很清楚市台联、省台联怎样做工作,当中有什么问题,也教育我如何做。”
台盟昆明市总支主委、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台联副会长,这些年里,姚子龙以多重身份参与到两岸的工作中。姚子龙告诉记者,台盟、台联都将两岸青年交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南青年创业园中建立了台湾区,引入台商,帮助青年台商在创业园中落地,云南省台办、台联、台盟都在致力于此。
守望乡土 岂容故乡变他乡
回首这些年来的两岸工作,姚子龙说,对自己意义重大,“那(统一)是外公的遗愿。”“统一不只是国家的愿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愿望,特别是这些台胞,和平统一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我们不希望两岸真正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所以,尽快做工作让两岸握手言和,共同走向更好的明天,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重大。统一是目标,和平统一是最高目标,很迫切。”姚子龙认为,30年来,两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同根同源同思量,为养弟小渡峡航。阻隔未曾改乡音,岂容故乡变他乡。”姚子龙吟诵着自己的作品《守望乡土》,翻阅云南省台盟整理成册的老照片,“第一张照片,我外公就在上面,外公很积极参加活动,因为都是老乡,很亲近。那时外公会用鼻子哼歌,他哼着,我们在台上唱歌、跳舞,台下的人拍照……”姚子龙的声音里泛着温柔与喜悦,“有些事忘记了,就温习一下老照片,每次看都会想起哪年做了什么,又回忆起很多事情,很有感触。”“‘岂容故乡变他乡。’表达了外公的遗愿,是我最重要的意思,这是一个态度,不要触碰底线。希望台湾青年也有这个想法。”姚子龙说。(完)
(中国台湾网 郭晓康 翻摄)
(中国台湾网 郭晓康 翻摄)
[责任编辑: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