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台湾同胞张家铭的寻梦路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作者:周春欣,曾任常州市武进区台办主任
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在一个地区的行业内能做到高管位置,拿着丰厚的薪水,过着安稳的日子,可能就是他们毕生的梦想。然而,也有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不断地创业创新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来自台湾的张家铭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见张家铭,一米七几的个头,一副憨厚的样子。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觉得他更像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对科技创新的执着,对同仁朋友的宽厚,让我敬佩有加,尤其是他胸中有着一个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为天下芸芸众生解除病痛、造福桑梓的梦想,让我肃然起敬。
张家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台湾嘉义县农家,早年就读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和台北医学大学。之后与人合作,在台湾台中市开办了高堂中医医院。他运用传统中医经典处方和纯正的中医疗法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赢得了台湾民众的广泛认同。没过几年,仅在台中地区就开办了10多家连锁医疗机构。
事业有成的张家铭,本来可以在台湾守着这份产业,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但为了加快中药贴膏的研发和技术革新,他把目光瞄准了大陆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1997年,他毅然辞去了高堂中医连锁机构总经理职务,踏上了大陆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来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走上了他的寻梦之路。
1998年,张家铭在江苏武进湖塘承包了一家卫生材料厂的一个车间。之后又创办了常州巴斯特医药科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巴斯特医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从此,他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把公司现代医药科技与传统中药配方相结合,大胆尝试,将研制出来的中药贴膏在台湾高堂中医医院临床运用,并采集了大量试验样本,为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2005年,张家铭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中药外治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系列新产品,其中橡胶工艺标准经中国制药学会专家论证,被列入中国药典(2005年版)橡胶膏剂制剂通则。2008年,在武进区政府和台办的大力支持下,张家铭收购了在原江南卫生材料厂基础上更名的常州盛辉药业有限公司,且异地建厂,产品成功申报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2015年公司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被授予江苏省台资企业“紫峰奖”。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张家铭立志要研发出占领全球制药行业制高点的医药产品。西药透皮吸收产品的研发,一直是全球制药领域的重大课题。目前,产品能成功上市的只有欧美少数几个科技发达国家。
不甘于示弱的张家铭又有了新的梦想。2014年冬,他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医疗产业城,租用两千平米的厂房,邀请国内外多位博士级科技人员,由国际上极少数在该领域具有突破性成果的旅美学者许博士主持,开始该产品的研发。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已成功掌握了全球唯一能治疗老年失智症的卡巴拉汀三天一贴贴膏的技术路径,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张家铭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为了研制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又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西药贴膏,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从未休过一个节假日和星期天。企业的员工们都称他为“拼命三郎”。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沟通困难等原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每当这时,武进台办的同志都会来到他的身边,为他排忧解难。日复一日,他把台办当成了自己的家,台办的同志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武进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寒来暑往二十年,寻梦路上永向前。张家铭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大陆为每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平台,机会难得。如今,年过花甲,迈向古稀的他仍没有停下脚步,正在为创造奇迹,造福人类而阔步前行。
张家铭,祝愿你梦想成真。(完)
[责任编辑: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