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历史悲剧 不容重演

2017年12月21日 22:4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作者:徐金根,台属,原武进区台属联谊会理事

  我从记忆开始,就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离散的家庭,由外婆照顾我们的一日三餐,母亲在上海纺织厂做工,父亲和大哥在台北《中央日报》工作,母亲每年只能过年时团聚一次,父亲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五六十年代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大部分朴素的农民为自身的生存而拼命劳作,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是在当时人们忌讳的“海外关系”背景下成长,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养成了小时候内向、自卑的畸形性格。

  自1949年春,我父亲带了我舅,大哥三人分别从上海乘船到基隆登岸,一天一夜航程,已经因晕船呕吐的走不动路了,到台湾后历尽千辛万苦,后来大哥回乡说,他们到台湾时,台湾简直是一座荒岛,虽结束了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但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风灾水灾、地震不断,怎及我江南鱼米之乡,父亲积劳成疾,加上无法排解的思乡之苦,整天忧心忡忡,担心远在大陆老家的三个孩子,于1973年就去世了,我舅舅也因车祸英年早逝,父亲生前一直叮嘱大哥,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回老家看望弟妹。

  当1986年台湾老兵举着“放我们回家吧”的横幅向台湾当局哭诉倾诉时,路人无不动容流泪,一百多万台湾老兵的家在大陆,仅仅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现在被人为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父母不能见子女,儿女不能尽孝,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多次倾诉后,台当局才逐步开放台湾老兵回乡探亲。因大哥当时在国民党喉舌“中央日报社”工作,对政治比较敏感,所以未批准回乡,直至1988年才获批成行,因当时台湾大陆尚未三通,大哥通过香港中旅,经香港转机,到南京已晚,在金陵饭店住一晚后,乘火车到常州,花了一天时间,终于到达横山桥城湾老家。回乡前心理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既兴奋又紧张,毕竟隔绝了四十年,虽说是家人,但是确实完全是陌生人,又怕找不到老家和亲人,但是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家乡的母亲、弟妹,想到房屋道路会改变,但连绵的芳茂山总不会有变化吧,抱着探险的精神,还是比较顺利的到家了。回乡后,大陆亲友都很好,家家轮流宴请大哥,都是过去熟悉的传统菜肴,大家举杯同庆享受亲人团聚的欢乐,但只要提起当初三人东渡赴台,现仅大哥一人返乡,父亲和舅舅已魂留台湾,长眠在阳明山上,使大家都不胜感慨,在以后的十几年间,大哥陆续回乡了七次,把在台湾的家人都带到大陆老家住一阵子,并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

  我大哥大嫂回老家后,邀请我们大陆亲友去台湾做客,我们对祖国的宝岛向往已久,很想去宝岛看看父兄生活过的地方,2014年3月我们夫妇报了国旅跟团游,踏上了宝岛之旅环岛八天游行程,由在眷村长大的八零后阿娟作为地陪全程为我们服务,他详细的介绍台湾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美景美食,阿里山神木遮天闭目,日月潭碧波清凉透彻,垦丁野柳,太鲁阁各具特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娟讲到日本人占台湾期间,砍伐阿里山神木,掠夺台湾各种资源运回日本作为侵华战争的物资,台湾人民都痛恨日本鬼子的强盗行径。

  在台北游览时,我们抽早晚休息时间乘地铁、计程车去大哥家探亲,大嫂热情的招待我们,临走时送了不少伴手礼带给大陆的亲友。在台湾游览期间,我们接触到台湾人民都是非常热情友好的,在101大楼前,我打开地图想找一找故宫博物馆离这多远,两个台湾青年以为我们迷路了,马上上来热情的询问老先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我们对他们的热情连声道谢。在台北捷运出口,我不知道哪里有计程车,一位路人又为我们叫来了台湾大车队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听说是大陆来台寻访亲友的,一直把我送到大哥家门口前才离开,我们真正体会到台湾最美的风景就是台湾的人。

  但去年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又处于冷和状态,但是我们两岸亲属坚信,台湾及大陆两岸人民血肉相连的情谊是割不断的,虽然少数“台独”分子拒不承认一中原则,但两岸同文同种,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祖先的历史悲剧再也不能重演了,只有两岸中国人共同携手,尽快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两岸才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两岸成为中华民族的福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民族站上世界之巅。

[责任编辑:扶海涛]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