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文·团圆

2017年11月23日 15:0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先生曾以特约鼓师的身份参加了2001年在台湾举办的“百年歌仔”演出交流活动。林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可以推动两岸认同。(央广记者马艺、张希达采访拍摄)

  歌仔戏,同根同源,流传两岸。

  曾学文:从80年代两岸开放,在文化寻根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歌仔戏的寻根。

  蔡欣欣:两岸歌仔戏的交流越来越活络,而且多元。

  歌仔戏,同腔同调,以心相交。

  郭雅真:一起交流、一起唱戏呀什么的,特别好。

  林德和:政治因素很明显已经影响到我们正常的交往,但是从民间艺人来说,我相信我们的交往还会持续下去。

  “回眸两岸民间交流30年”特别节目《盼·团圆》。请听:第4集:文·团圆


  郭雅真:和台湾的朋友,我们会在贴吧上交流……

  闽南师范大学学生郭雅真担任学校戏曲协会会长,从小喜欢歌仔戏,因歌仔戏和台湾网友结缘。

  郭雅真:比如说我很喜欢台湾的一个歌仔戏明星,她叫叶青。后来偶然发现她的贴吧,里面有非常多很喜欢叶青的,也是年轻人,也有很多台湾的朋友,她们会分享叶青去哪里演出,照片、视频。两个人聊啊聊,就成为朋友。

  记者:你都跟她们聊什么?

  郭雅真:有时候就着一部剧来聊,比如我喜欢她这个剧中的扮相,喜欢她这一段唱词。有时候会聊台湾那边风景怎么样,像说我哪一天到台湾玩,你一定要来接我,我们再去看我们喜欢的那个明星,很多很多。

  记者: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歌仔戏呢?

  郭雅真:因为从小时候去看戏,就感觉“哇,他们穿得好好看,化妆好美啊”,总是会跑到后台去看他们化妆啊。小时候,奶奶买了一台DVD,就一直看,一直看,就跟着它慢慢会唱了。

  记者:看戏的年轻人多还是老年人多?

  郭雅真:像我们现在演,一般是年轻人会多一点。有人说年轻人这一代比较少喜欢歌仔戏,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像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都很喜欢戏曲,而且他们还会自己筹资去拍戏曲,拍户外实景的歌仔戏。虽然设备还不是很齐全,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已经挺好的了。

  两岸年轻人因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喜爱,慢慢走上了交流舞台。近几年,闽南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组织两岸大学生同台演出歌仔戏剧目。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玉玲:


  图为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玉玲(右)接受记者穆亮龙(左)采访。

  郑玉玲:我们两岸的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一样。比如说我用闽南话唱的唱腔,一唱出来,他就能够和一声,同样用另外一句能够跟上。你一句,我一句,在一个台上面演同一个剧目,孩子们马上就觉得这个特别亲切,回去之后念念不忘。

  两岸歌仔戏同根同源同腔同调,双方对彼此的关注和了解从未中断。30年的互动交流,给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蔡欣欣: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剧种的两地开花。1987年开始解严以后,台湾可以开放探亲,所以那个时候许多学者包括一些演员,有机会回到歌仔戏最原始的发源地,去了解他们真实的一些状况。

  记者: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呢?

  蔡欣欣:我记得我第一次到大陆去办活动就是1997年,在厦门的中山剧场演出,真是一票难求啊。好多大陆的观众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啊,他们唱的我们都听得懂。我们到农村演出,真的是人山人海。那个村庄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断电,因为要把全村落的电力都提供给我们歌仔戏的舞台去使用。那种乡情让我们觉得非常感动,大家对歌仔戏的喜欢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

  记者:那现阶段这个工作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蔡欣欣:到了21世纪以后,两岸歌仔戏的交流就越来越活络,而且多元。2009年的时候我们合作了《蝴蝶之恋》,厦门的歌仔戏团邀请了台湾唐美云歌剧团里面的唐美云老师她们过去合作。后来我们两岸在华人艺术节里面开始做歌仔戏的小剧场,我们认为要开发年轻观众,因为一个剧种的生存,观众是最重要的生存的命脉。观众要喜欢,要能够跟他对话,要能够融入时代社会的脉动,但是又能够保有传统艺术的精髓,的确这就是我们两岸必须要共同合作的。

  1987年两岸交流开启,推动两岸歌仔戏交流从隔空观摩步入当面切磋、携手合作。政治因素影响了两岸文化交流,却切不断两岸文化血脉。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

  林德和:就像台湾5·20以后,他们所推出的文化概念的问题,可能会制约双方的共同发展。但是,从民间艺人来说,我相信我们的交往还会持续下去。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是两岸合作剧目《蝴蝶之恋》的编剧,见证了两岸歌仔戏演员从首次同台演出至今的十足默契。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先生创作了多部歌仔戏,他认为,歌仔戏承载着两岸的悲欢离合。(央广记者张希达、马艺采访拍摄)

  曾学文:第一次两岸同台演出,廖琼芝是一个演员,她来的时候没有带乐队,我就把我们歌仔戏的主衔叫过去。那个下午廖琼芝说我要什么调,他马上不要几分钟什么调转什么调就可以。我太感叹了。

  记者:这么快。

  曾学文:那个时候应该是分别38年,到1989年是40年,一曲马上串联起两岸的脉络,对打的32腔,一个动作没少,一个动作没加。1989年我们第一次举办歌仔戏两岸学术的会议上,我接待台湾的好几个学者和演员,一下飞机第一句问我,就要找大陆的一个演员张璇璇。他说他看过她的《状元与乞丐》,看过她的《杀猪状元》,她是演一个彩婆,很刁蛮。我说为什么?他说厦门的录像带在台湾民间很传播,他们很喜欢我们大陆歌仔戏。

  记者:歌仔戏在两岸民间,它的影响,它的份量,是什么样子的?

  曾学文:贯穿起来30年,我一直觉得这种跨越两岸的歌声,不是你要隔断就隔断的。即使现在纷纷扰扰,但是歌仔戏界,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声音说“大陆文化这个不是我们的”。都是以这样的心态,“这个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在我看来,未来两岸歌仔戏的交流会往合作方面不断拓宽。

  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同胞,都受中华文化哺育。人为的阻隔和对立,挡不住文化的皈依和亲和,两岸歌仔戏交流方兴未艾。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

  蔡欣欣:让歌仔戏找到一个更好、更合适的发展的方向,需要两岸的艺术界更多地集思广益、互相激荡、撞击,思考出更好的路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台湾网联合报道,记者:穆亮龙等)

[责任编辑:郭晓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