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祖母的遗憾

2017年11月02日 17:52:00来源:中国台湾网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续写“两岸一家亲”同胞亲情。 

  【本文导读】1949年因内战分离,长达近40年的隔绝里,周筠的祖母从南麂岛被带到台湾,怀着对丈夫和儿子的内疚与牵挂颠沛流离。祖父则在海峡的这边用一袋袋旱烟默默消化着对妻儿的担忧与思念。直到1987年,祖母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见到牵肠挂肚的儿子,虽然终究还是没赶得及和祖父道一声想念,但值得庆幸的是,老人的牵引让后代从未敢轻视彼此间的血脉亲情,随着两岸打破阻隔,不断发展、融合,周筠各自生活在两岸的亲人之间一代代的交流在增多,感情也在更亲近……

正是在南麂岛这个岛屿上,祖母及二叔与家人分离了。(图为今日南麂岛)

  作者:周筠,浙江

  我叫周筠,作为长孙,说没见过几次老祖母,似乎说不过去。但是她老人家离世之前,几次从台湾回浙江温州老家探亲,因工作关系不便请假的缘故,我就只见了她老人家两次,也没留下一张合影照片,现在想起来甚是遗憾。我结婚之事,在台湾的祖母是知道的,后来她老人家探亲时给我以及我的儿子、她的曾长孙留下两样信物:一大一小各一只金戒子。

  台湾有个老祖母的事是我在成年之后才慢慢得知的。高中之前虽然跟祖父生活在一起,但祖父从未提起祖母,也不说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祖父每天很早醒来,抽一袋旱烟,帮我做好早饭,然后叫我起床去读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记忆里没有祖母,直到有一天父亲拿到一封信跟爷爷说他的妈妈与弟弟找到了,他们还在世上。那一刻,祖父如稀重负地叹了口气,但神情似乎并没有雀跃的感觉。

  慢慢地,我知道了祖母的故事,期待又伤感着。我期待见到祖母,但又怕见到传说中挺严厉的她。她的一切信息支离破碎,直到今年了解南麂岛居民赴台的故事,才明白是催人易老的岁月使得一个弱女子在艰难的环境中变成了一个说一不二的大家长。

  1949命运开了个玩笑

  祖母,一米六以上,长得落落大方,可是家境并不富裕,长大之后嫁与从福建南安迁到温州苍南的祖父。祖父仪表堂堂,但是3岁丧父7岁丧母,之后族人照顾长大成人,也是典型的穷苦人家的孩子。祖父母结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可是生活实在太困难了,便携家迁至温州的矿山谋生。祖母畏矿山冬季天寒地冻,难以适应,而祖父打打零工,实在养不活一家人,听人说起,便欲往海边捕鱼为生。在连路费盘缠、安生的生活费都没有的情况下,祖母忍痛将第三子、我的三叔送给了一户较为富裕的人家为子,换回一袋粮食。出发去南麂岛之前,祖母将7岁的长子、我的父亲留在矿山,让其养活自己,待海上有收获时,过一段时间再看看我的父亲。

  这样苦难、不定的日子,在1949年却出现了更大的转折,祖父、祖母和她的三个儿子的命运随国共内战发生了大变化。

  解放军解放苍南与分田的消息传来,我的祖父携父亲回到苍南,留下了祖母与二叔在南麂岛。这一分别,谁料想是整整40年。很快,从苍南往海上岛屿的交通中断,结束了苍南短暂的行程后,再站在码头的祖父与父亲扶额遥望前面的南麂岛,看周边的妇孺痛哭一片,一次次无奈地回家,又一次次等待船行的消息。然而南麂岛与当时的大陈岛一起成为蒋介石负隅反抗的海上基地,亲人永隔就在刹那间。

  1955随国民党军队全岛搬迁台湾

  等丈夫不回,等儿子音讯皆无,幼儿寡母的眼泪,没人能理解。靠海为生何等艰难!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等不下去的祖母只好带着儿子又嫁给了同县的一名男子,生下第四个儿子,我的四叔,日子似乎又稳定下来。

  然而3000多蒋军在1952年后陆续入驻南麂岛。一时间,这个海上岛屿毅然成了军事桥头堡,国民党军与军械物资混杂,枪炮代替了船帆,赖以为生的海岛居民宁静不再。1955年1月,蒋介石做出大撤退的决定,将所有的驻军连岛上的居民一起运走。

  2月7日蒋介石发表《为大陈撤退告海内外军民同胞书》,正式公开宣布大陈岛军民全体撤往台湾。2月24日晨7时,国民党海军“第九五特遣部队”自基隆港出发,全程隐蔽保密航行,至傍晚近16时半抵达南麂岛大沙岙滩头。三艘登陆舰按计划同时冲滩,随后于16时50分开始装运,其中LST 210“中荣”舰与LSM 246“美宏”舰两舰至晚22时即完成装载并回航。而LST 211“中胜”舰同时承担海军爆破队和陆战队等人员的撤离,故等待南麂岛上破坏作业完成后,于25日晨7时20分最后回航。

  这次南麂岛撤退的不只是军人,还有我的祖母、我的二叔、四叔、另一位爷爷等1000多岛上的居民。

  从屏东到基隆新台湾人

  我的二婶,当年只有8岁的她也是在1955年的2月一起飘洋过海到了台湾。二婶几年前来大陆探亲时,提起大撤退,不愿多说。她说往事不提也吧,一想到当时的情景,只有惊恐茫然,年幼的她不知会去哪里,只有紧紧地依靠在妈妈的身旁。讲起初到台湾屏东的情景,二婶说,这些南麂岛来的1000多百姓,或另谋营生,没其他谋生手段,蒋介石念在都是浙江乡亲的关系,将他们安置在屏东海边,几个家庭给一条小船,让他们继续谋捕鱼为生,这样,相同的闽南方言腔的南麂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再造了一个“南麂村”。而到台湾后,祖母又相继有了五姑、六叔,一家人渐渐地安定下来,慢慢地二婶也因为在屏东的关系,早早嫁给二叔,四叔也成家立业,一家人再次移居到基隆、台北等地。二婶说,婆婆很严厉,但极重家庭伦理,要求她在台湾的孩子永远记得家乡有大哥有三哥。

  辗转送来第一封家信

  两岸隔绝,音讯全无,谁也不知道彼此的情形,生死都是未知数。

  留在大陆的父亲跟着祖父相依为命,种山地,挑矾矿为生,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母亲在旁的父亲长年衣衫单薄,冬天没有厚棉鞋过冬,靠亲友老师接济度日,不过有幸念了6年书,最后到镇上的学校当一名体育老师。三叔则在解放后因收养的家庭不再风光,生活变得艰难起来,没读了两年书,被迫辍学。而我的祖父有一万种想像,就是没想过,他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家,还在痴痴地等待妻儿的归来。

  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两岸民众透过香港、美国开始了零星的交流。偶然的机会,二叔在基隆街头听到熟悉的乡音,一问之下客是从海外过来,也回过苍南,而且还是哥哥家的邻居。于是写了一封信辗转从新加坡寄到家乡。收到信件的祖父与父亲仿佛从梦中醒来一般,又惊又喜,为自己的亲人在台湾安然无恙而高兴。

  然而留在苍南的陈姓爷爷却倒下了,也许在获知二儿子与“妻子”平安后,精神骤然垮下去,等不到与他流离多年的亲人归来,于1985年离开人世。

  返乡仿佛再生一回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下令正式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当年年尾,台湾的祖母思念亲人心切,坐不住了,决定早点启程。通过香港中转,终于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土--灵溪。祖母回来的当天夜里下着大雨,父亲接到从灵溪打来的电话,心情激动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连夜冒雨叫了车子,全家从矾山赶到灵溪赶到当时的县政府招待所,阖家团聚的时候,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亲人只有嚎啕大哭才能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

  最伤心内疚的莫过是祖母了。与“丈夫”莫能见上一面,说说自己的无奈。不安于心的祖母亲自上坟祭奠,并安排重新墓地,一串串纸钱,化作记忆的泪水。为了弥补没有父爱母爱的遗憾,祖母要求她台湾的几个儿子出钱,为三叔盖起了新房,并一直对父亲、二叔、老四叔说,你们是兄弟姐妹,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兄弟,不要有意见,因为她亏欠这个儿子太多太多。

  安息基隆

  祖母是性格坚强的女性,也是一家子的真正大家长,但是台湾的孩子陆续长大成人,在台湾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业,而越发年迈的她也越来越离不开基隆这块土地了,还好基隆是她熟悉的家乡地名(同音),苍南有一座山也叫鸡笼,些许安慰这个老人的心罢了。了却心事的祖母九十年代中期在台湾基隆家中去世,而父亲、三叔接到通知赶到基隆奔丧却已在一个月之后。那个时代,两岸亲人相聚的路非常漫长。

  传承在延续

  去年春节,台湾的二叔带着他的儿孙辈来到大陆探亲,今年8月又带孩子们两次回故乡。他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想家了,与兄弟见面的次数将会越来越少,想跟自己的哥哥说说话,也想他的子孙们知道他祖先的根,让他们看看老祖母生活过的地方。

  台湾年轻的一代,看到大陆不再贫穷,看到便捷的高铁、支付系统,看到与台湾教课书不一样的大陆;大陆年轻一代,看到台湾的兄弟姐妹追求小确幸的样子,一时间有了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一起喝酒唱歌走天下的冲动。通过交流,我们将两岸所有的亲人家庭编了一个谱系,你是谁家的孩子,谁是真正的大哥大嫂,谁是叔,谁是侄,这个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不再“不相往来”,相约明天一起看长江、看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台湾,将祖母的希望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何建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