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王在希:“台独”一意孤行,统一必将加速

2017年10月09日 10:21:33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台独”一意孤行,统一必将加速

  【环球时报记者 谢戎彬 吴薇】编者按:

  岛内年轻一代“天然独”?这是别有用心的刻意误导

  环球时报:您认为和民进党第一次执政即陈水扁时期相比,现在的蔡英文当局在“台独”方面有哪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王在希:蔡英文和陈水扁都坚持“台独”立场,但他们搞“台独”的策略和手法有很大不同。陈水扁搞的是“激进台独”,他想在3年内完成“法理台独”,在2005年设定“台独时间表”,在2007年通过“修宪”或“公投”完成“台独”程序,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付诸实施。结果在大陆的坚决反对和采取一系列“遏独”措施后失败。

  蔡英文吸取陈水扁的教训,推动“柔性台独”。她公开表示“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淡化“台独”色彩,不求一步到位,先慢慢地推动“去中国化”,例如进一步修改教科书,废除孙中山遗像,将“中华民国”改称“台湾”,强化闽南语的地位,用“切香肠”的方法,慢慢地推动“台独”。与陈水扁相比,蔡英文的手法更具有欺骗性,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因此也更具有危险性。我给蔡英文的做法概括为16个字:“摆脱大陆,投靠美日,稳定现状,徐图独立”。

  环球时报:蔡英文在着力培养所谓“天然独”。有人认为,无论大陆如何做,岛内鼓吹“台独”的还照样鼓吹,您怎么看?

  王在希:蔡英文宣传台湾年轻一代是“天然独”,显然是政治炒作。现在台湾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缺乏大中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情感,不追求统一,希望维持分裂现状,这里面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地缘上的原因。首先,两岸客观上分离时间太久,从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算起已经122年,其中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去台这4年,形式上统一实质上处于内战状态。长期的分离必然产生分离意识。第二是国民党长期反共宣传教育,让台湾年轻一代从小对大陆有着负面印象。第三,“台独”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对台湾青少年从小灌输“台独”教育,毒害至深。第四,台湾大部分学生受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影响,对大陆的社会制度存在很深成见和疑虑。在这种背景下,涉世未深的台湾年轻一代希望维持现状、不想统一是很自然的心态。

  我认为,说台湾年轻一代“天然独”,是别有用心的刻意误导。我前不久到浙大给台湾学生讲课,通过交流,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对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表示由衷赞赏。关键是教育。我坚信,台湾年轻一代是完全可以做工作、可以争取的,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处境,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引导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新创业,取得很好的效果。

  环球时报:赖清德的上台,会让未来几年两岸关系更恶化吗?

  王在希:赖清德是一个有着强烈企图心和鲜明“独派”色彩的民进党中生代实力派人物,他一直想取蔡英文而代之,因此表现出比蔡英文更为强烈的“台独”立场,以争取民进党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支持。他这次出任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是民进党内“独派”大佬向蔡英文施压的结果,也是为将来谋求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热身。

  赖利用去“立法院”备询的机会,公然宣称自己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工作者,务实的‘台独’主义者”。他不仅在“台独”问题上与蔡英文互别苗头,在两岸关系上也提出有别于蔡英文的论述,从他前不久提出“亲中爱台”就可看出他的心态。从赖近期的表现看,未来两岸关系恐怕很难“维持现状”,本来就陷入低谷的两岸关系有可能进一步趋向恶化。

  “百年老店”国民党太弱?出路在于找回“党魂”

  环球时报:现在有人提出可以用其他词汇取代“九二共识”,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王在希:“九二共识”是25年前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为实现两岸事务性谈判而达成的一项共识,即两岸均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暂不讨论。“九二共识”在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对推动两岸事务性协商谈判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一共识当时未能用声明或公告形式见诸媒体,而是由双方各自开记者会口头说明,所以导致后来双方各说各话,国民党把本来的“各表一中”说成“一中各表”。但“九二共识”已经是一个专用名词,承认“九二共识”就意味着承认“两岸一中”,所以现在不可能用另外一个名词例如“九二精神”“九二认知”等来取代。主张用别的名词替代,完全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别有用心,说白了是不想承认一个中国。

  环球时报:国民党被认为是台湾历史上最弱反对党。您对国民党最近的变化怎么看?

  王在希:那倒也不是。民进党以前作为反对党,也有实力不如现在国民党的时候,关键是如何看国民党的现在和未来。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新任党主席吴敦义能否带领国民党走出困境?能否重返执政?从目前情形看,前景不容乐观。

  国民党作为一个有123年历史的“百年老店”,现在还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各种人才资源,有47万党员,还不会一下子泡沫化。它作为台湾政坛上一股重要政治势力和反独力量,会继续存在。现在国民党主要面临三个难题:一是党内迄今未能实现团结整合,依然是一盘散沙;二是党内高层在“坚持一中、谋求统一”这个关键问题上,始终未能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找回党魂;三是领导层整体上严重老化,接班人出现断层,如何吸纳年轻人,争取年轻选民的认同和支持,成为一个难题。

  这三个难题中,第二个是关键。吴敦义出任党主席后,沿袭马英九的“不统不独”路线,在国民党政纲中取消洪秀柱提出的“和平协议”条款,已经引发基层党员的质疑。国民党的真正危机不是两次选举惨败,而是没有找回党魂,没有改变僵化保守的价值取向。国民党如能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政治主张,走一条完全不同于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东山再起也不是一点希望没有。

  台商会弃大陆赴东南亚?蔡英文打“新南向”牌注定行不通

  环球时报:蔡英文上台后,在“国际空间”方面受到很多遏制,这对台当局最大的打击是什么?

  王在希:在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原则被普遍接受,和中国正式建交的174个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即使与台湾保持“邦交”的20个国家,也只是选择哪一方代表中国,而不是承认“两个中国”。

  台湾想要改善国际空间,首先要改善两岸关系。蔡英文去年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基础不复存在,而且他们还一直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在国际上配合美日给中国制造麻烦。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理所当然首先要维护一中原则,但我们对普通台湾同胞的活动空间不会压缩,反而会提供便利。至于这一年有些国家先后与台“断交”,这是它们自己的选择,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真正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北京,也说明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只会在国际社会进一步自陷孤立。

  环球时报: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台湾在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牌可以打?

  王在希:李登辉上台时,就提出过“南向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后来李登辉承认,“台湾经济发展必须以大陆为腹地”。蔡英文上台后提出“新南向政策”,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两岸经济有很强互补性,加上语言相通,距离很近,大陆各地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台商到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因此我相信绝大多数台商会继续留在大陆发展,蔡英文想让他们从大陆撤资,到东南亚去,肯定行不通。

  2020大陆“武统”台湾?“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

  环球时报:大陆航母经过台湾海峡,解放军战机绕飞台湾,这些在过去都不常见。大陆这些行动意义何在?

  王在希:这些是解放军海空军的日常军事训练。它的意义,一是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我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土周边航行。二是说明解放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远航作战能力。第三,我个人理解,它显示了中国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对“台独”分裂势力是一种警示和震慑。我们对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我们会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只要“台独”分裂势力不触碰《反分裂国家法》的三条底线,我们不会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

  环球时报:一年多来,两岸讨论“武统”的声音很多、很大。为什么?

  王在希:近年来大陆“武统”的声音确实在增大。我认为,这是大陆同胞对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不断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忧虑。例如赖清德作为台湾地区的二号人物,竟敢在正式场合公然叫嚣自己是搞“台独”的政治人物,怎能不让大陆同胞担忧?但我认为多数大陆同胞会理性、冷静地看待,中国发展强大了,统一是迟早的事,可以从容地后发制人。台海最终是和是战,关键看台湾当局。

  环球时报:2020年被认为是大陆“武统”的时间。您怎么看?

  王在希: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看岛内局势演变,也要考虑大陆自身的因素。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既要有一点紧迫感,也要有一定耐心。“台独”分裂势力是否会加速“台独”进程,什么时候会触碰底线、红线,不好预测,所以要事先确定一个具体时间表,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台当局如果加快“台独”步伐,反而会加速两岸统一。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说过,“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虽然和平不一定能实现统一,但统一了两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近代中国内战不断,就是因为没有统一,共产党统一大陆后68年始终保持和平,就是证明。

  环球时报: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3年的两岸关系?

  王在希:两岸关系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局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岛内局势的改变而改变。未来几年两岸关系会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他们如果肆无忌惮地进一步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甚至越走越远,两岸关系肯定会趋向紧张。但总体上我仍认为,尽管麻烦可能会增多,大局基本可控。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