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生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4日哈尔滨消息 (记者 李杰)“台胞学子2017台湾史暑期研习营”今天进入第四天,80多位台湾青年大学生营员今天走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们一起,举办了一场“昨天、今天、明天”两岸学子新媒体作品创作赏析交流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以“工程师的摇篮”、“航天人才基地”而享誉全国,可见其工科的强大。哈工大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在“天宫一号”与“神舟”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也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台湾大学生首先参观了哈工大博物馆,这座奶黄色的古典建筑原来曾做过学校的校舍,被称为哈工大的“老土木楼”,建于1906年,拱形门、哥特式的外墙浮雕以及环形通透玻璃窗的瞭望塔楼极具特色,它历经百年沧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展品。
在讲解员的介绍中,营员们了解到这座名校90余年的发展史,《光荣革命传统》、《知名校友》和《科研成果》等专题陈列展示着哈工大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成就。
在杰出校友展览中,台湾营员们发现了两张“熟悉”的面孔——曾任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的孙运璇、曾任台当局“教育部部长”的罗云平。营员李睿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自己小时候就很敬佩的孙运璇,他对台湾的贡献很大,在岛内的风评极好,今天来到孙先生毕业的母校参访,非常开心。
参访之后,营员们来到校园内的多功能厅,与哈工大学生一起,进行新媒体作品创作赏析交流。
早在参加研习营之前,主办方就在台湾大学生中征集原创小视频作品,共征集到60余件,与哈尔滨大学的学生们提交的视频作品一起,通过全体营员评选出30余件获奖产品,在今天的赏析会上等在礼堂映,并请作者谈自己的创作初衷和感受。
从获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大学生的视角新颖独特,技术也令人惊喜。《远望》杂志团队作品《台湾教科书不告诉你的抗战史》是对台湾历史教科书的疏漏不合理之处梳理和揭露,成功大学建筑所史论组蓝博瀚《桃仔园城之史》是对历史古迹的记录拍摄,中兴大学营销所李雅芬《这一路上有你真好》反映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一段难忘的缘分和友情,哈工大人文学院张敬悦、畅晋松、于晶创作的《大学生活》反映身边小事的心得与感悟,台湾中山大学博士班李昶志《站在同一条线上》反映青年对两岸关系的分析和反思……
获奖作品《台湾教科书不告诉你的抗战史》是由中华基金会《远望》杂志团队集体创作的,《远望》杂志研究员张玮珊代表团队发言说,为了制作短片,大家去学动画、学剪影片、学政治知识等等,我们都不是相关专业出身的,但是为了作品大家都愿意付出努力,历史是严肃的事情,希望大家多关注好看的视频背后的真正意义。
哈工大人文学院张敬悦、畅晋松、于晶创作的《大学生活》反映了同学们的校园日常。哈工大素以学风好而闻名在外,讲解的同学开玩笑地声称,本校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同学们私下有另一种解释,“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让回家”,学校对考试抓得极严,现在暑假了也仍然上课,从中可以折射出哈工大的学习气氛浓厚及治学严谨。
由于时间仓促,两岸学子间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但通过作品的展示分享,双方还是都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互联网让海峡鸿沟变通途”,台湾中山大学博士班李昶志在解释《站在同一条线上》的创作初衷时候说,两岸大学生之间没有恩怨情仇,没有上一代的包袱,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青年间的交集将越来越多,“共创双赢”不是口号,这是两岸青年间正在发生的事情。(完)
台湾学生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在哈工大杰出校友展览中,台湾营员们发现了“熟人”的面孔——曾任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的孙运璇。(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营员欣赏两岸学生自己创作的新媒体作品。(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哈工大学生介绍本校作品。(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责任编辑:扶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