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意外的相逢——两岸朱自清先生族人扬州认亲记

2017年07月14日 08:22:01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南京7月13日电(记者陈君)“我的母亲就是扬州人,是朱自清先生的妹妹,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与朱家后人相逢、相认。”台湾华视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周蓉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坐在身边的朱自清之孙、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小涛握紧了手。

  “我得叫您一声‘表叔’。”朱小涛打开手机里的家谱照片,指点给77岁高龄的周蓉生观看,“我们寻访您这一支好多年,今天终于了了我父亲的一桩心愿。”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情系江南·精彩江苏——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13日走进扬州。上午参访团游览完瘦西湖,午间坐下交流,不经意间几句闲谈牵出一段两岸亲缘,促成了一个家族的团圆。

  “想不到啊,我参加情系中华系列活动这么多次,这是收获最大、最丰富的一次。”戎马一生,平日表情严肃的周老先生动情地说。

  得知这一好消息,相熟的台湾、大陆友人都聚拢过来,向两人拱手祝贺。

  朱自清1898年出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他幼年时随家迁到扬州,在这里生活了14个春秋。古城扬州的灿烂文化,陶冶了他的情操,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他的家国情怀。即使后来身居异地,也常常眷恋着这块养育过他的土地。

  朱自清先生写出了《背影》《荷塘月色》等清新淡雅的著名文章,他铁骨铮铮,一身正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荷塘月色》第一段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的‘闰儿’就是我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二子朱闰生。”朱小涛说。

  周蓉生的母亲是朱自清唯一的妹妹朱玉华。自从朱自清1948年去世,两家人已经不通音讯近七十载。此前,周蓉生也曾托人打听,但因为年久物是人非,没有结果。

  朱小涛说,中午他在家接到寻亲成真的电话,高兴得扔下饭碗,驾车一路赶到酒店与周蓉生相聚。

  “现在政府已经把扬州安乐巷27号的故居辟为‘朱自清博物馆’,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这就带您去看。”朱小涛驾车搭着周老先生一路驶往故居。

  经过修缮的朱自清故居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小巷里。推门进去,青砖黑瓦的小小院落,虽然局促,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朱小涛在前领着,为表叔周蓉生一一指点介绍。桌椅床榻,院里的陈设,再现了当年朱家生活的场景,同时还有朱自清生平事迹展,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到访瞻仰。

  走进朱自清父亲朱鸿钧的卧室,看到墙上朱鸿钧夫妇的黑白照片,周蓉生激动地说:“这是我的外公啊,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老人家,这是第一次!”说完,他向着照片,深深地三鞠躬。

  朱鸿钧就是散文名篇《背影》中在月台爬上攀下替儿子朱自清买橘子的老父亲,父爱如山,这篇文章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朱家迁居扬州时已经家道中落,前后多次改换租住地。朱小涛说,为了生计和三子一女的学业,朱鸿钧不仅典当了家里值钱的财物,还借了三千大洋的高利贷。

  在“朱自清家世简表”前,周老先生发现了母亲和自己六姐弟们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张表,也是这个家族和近现代中国命运与共的见证。除了以散文、风骨名传史册的朱自清先生,他的二弟朱物华是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三弟朱国华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曾任职于无锡法院。现在,朱家后人散居于海峡两岸和美国等地。

  周蓉生1940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四川成都,童年颠沛流离。回忆起日本侵略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日本飞机天天来轰炸,对我们搞封锁,商品物资进不来。没有母乳、牛奶,我是吃米浆长大的,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1949年,周蓉生随父母前往台湾。此后两岸隔绝多年,互相不通音讯。他说,在台湾上中学时,课本里也学过朱自清的文章,当时只是从母亲口中知道朱自清是他的舅舅,但对他的生平却不甚了解。后来,周蓉生考入军校,从军40多年,以中将军衔从台湾军中退役。现在是台湾华视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

  “小时候我听着母亲的扬州腔长大,这次听到乡音分外亲切。”周蓉生说,这些年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他也多次到大陆参访,在浙江等地也曾见到过当地政府修缮的朱自清故居。

  周蓉生说:“大陆的政府对文化的一点一滴都能这样重视保护,这很不容易,令我很是感佩。”

  反观台湾,他说,去年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大搞“去中国化”,现在又要调整课纲,在高中历史部分切割“台湾史”与“中国史”,妄图割裂两岸文化认同,“我真担心以后在台湾教科书上还能不能看到朱自清先生的文章”。

  因为参访团的行程还要继续,这一场短暂的相逢就要结束。送别表叔,也已年过半百的朱小涛说:“您保重好身体,这次时间匆忙,下次再来咱们好好聊。”

  车即将驶离扬州,周蓉生一直望着车窗外,回望这片祖辈留居之地。“年岁大了,我的腿脚不好,希望明年还能到扬州来看看。”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