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核工程入口。(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5月8日讯 (记者 李宁)在我国西南部的一处群山里,隐藏着一个工程浩大的地下核军工厂,如果从外貌看,除了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然而在上世纪60-80年代,却有数万人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夜以继日抢挖抢干,将满腔豪情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它就是我国历经17年建设却最终停建的816地下核军工厂。
5月2日-6日,“全国百家网媒全媒体记者重庆行”活动在彭水、酉阳、涪陵相继启动,在涪陵区参访完“世界第一人工洞体”——816地下核工程后,记者们有震撼、有敬佩、也感到自豪。
816地下核军工程位于涪陵白涛办事处,是继我国第一套核反应堆建设之后,因当时的国际形势,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核工厂(代号:816工程)。该工程于1967年开工建设,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总投资7.4亿,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据统计,洞内共有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洞体总长达20余公里。洞内最大洞室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25.2米、拱顶跨度31.2米,规模宏伟,震憾性强。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室内楼层功能分布明显,隔离性强,宛如迷宫。
走进816核军工厂,一股凉气袭来,据介绍,洞内四季恒温,均在25度左右。洞室有如西方教堂般高大宽敞,核工厂主洞、核反应堆大厅、核废料处理场、“锅底”、中央控制室、排风塔等功能室分布有序。经过1个多小时的参观,内心深处感到十分震撼,领略了我国为国防事业所投入的巨大力量以及前辈们付出的血汗努力。
当时这个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为了保密,白涛的地名随之从地图上消失。保密条文有一条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身守密,当时的职工家属也不允许进厂,“一位老兵说得好,守口如瓶,一辈子都不告诉别人你在这里干了什么,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讲解员介绍。
讲解员还回忆起曾带过的一位回访老兵,他称自己是当时警卫团一团的团长,在工程建设时,曾带兵在洞口守了五年,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未往里踏过一步。“去年带着妻儿过来回访,还是他第一次真正看到816军洞的样子。”听到这里,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更敬佩的是老兵们极强的纪律性。
“真是不容易!”随着对工程的逐渐了解,现场有记者发出感叹,核工业专业性强,在大山里开凿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即便在现在科技发达的年代,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六、七十年代,他们所用的最先进的工具,仅是风钻,风钻在山体里打孔,填上炸药,再进行小规模的爆破,最后靠人工一点点开凿,整个工程只能依赖肩扛人挑。
最艰苦的当属洞体开挖工作,讲解员介绍,由于是在山体打洞,士兵们渴了就喝山体渗水,累了就靠石而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很多都立过功、受过奖,有的因公负伤,有的因公殉职。
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青年士兵,在山洞里抛洒着汗水、血水,开凿山洞、背扛石块,却始终无怨无悔,支撑他们的,正是心底那份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豪情。
1984年,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就在整个工程接近收尾时,中央军委宣布停建。花了这么大代价,为什么停下来了?“816工程可以说是为和平而建、为和平而停。”讲解员介绍,当时修这个工程时,我国正处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的包围圈,随时都有可能打仗。80年代,国际形势缓和,战争压力消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国家就把这个工程叫停了。此外,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了调整,需要着力抓经济建设。
在7楼的仪表室内,有很多仪表柜,制造于1976年6月份,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仪表柜上有很多类似于电表一样的仪表,为自动电位差计,这些仪表在1982年安装完成过后,还没经过调试,整个工程就被叫停了。参观中可以看到,整个室内仪表保存完好,甚至有一个仪表内的产品合格证都还没来得及拿出来。
2002年,“816工程”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解密令,神秘面纱由此揭开;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随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升级景区设施,2015年涪陵区政府对“816工程”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封闭打造;2016年9月25日,休整一年后重新开门迎客。
816地下核工程遗址是我国“三线建设”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曾是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该遗址具有建筑史典型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有时间,不妨到816地下核工程来一次实地参观,那将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之旅。(完)
内部通道。(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核发电厂。(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引水洞。(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核反应堆“锅底”。(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墙上的宣传标语。(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洞外“不要战争要和平”宣传海报。(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