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5日电 题:创业“台青”许文欣与合肥的“七年不痒”——新华旺中“台胞在大陆”联合采访报道之五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赵博 石龙洪
与许文欣联系采访时,他在微信上回复:“上午可能不行,我通常中午才起床。做我们这行睡得晚,因为有些店半夜才打烊。”
许文欣说的是奶茶店。7年前,他与学长合资拿下台湾奶茶品牌“COCO都可”在安徽合肥的独家代理权,毅然西进开拓事业。如今,这个曾经的台东鞋厂业务员已是大陆省会城市里年薪百万(人民币,下同)的经理人,管理着26家门店、140多名员工。
飘着细雨的暮春午后,在珍珠奶茶溢出的丝丝甜香里,许文欣将自己与合肥的“七年不痒”,向新华社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采访团娓娓道来。
首次踏上合肥 经历“非常考验”
“我之前从没来过合肥。学长的爸爸曾在这里的台资轮胎厂工作,对这座城市印象不错。正好那几年,‘COCO都可’开始进入大陆市场,势头很好。我们商量了一下,就筹款向总部申请拿下了合肥的代理权。”许文欣回忆当初那个决定,说得云淡风轻。
28岁那年,许文欣第一次来到合肥,带着交纳代理费后剩余的所有积蓄,大约不足6万元人民币。
“刚来时是懵的,环境不熟悉,人也不熟悉,找店面、雇店员……那是非常考验人的一段经历。”许文欣说,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在“扫街”,测算每个区块的人流量和周边人群的消费能力。
第一家店选址长江路。他说,起先觉得那是主干道,车多人多,开店应该不差。但现实很残酷,开张后亏得厉害。原因其实很简单,停车不方便,人留不下来。
人生地不熟的代价就是连开3家店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见起色。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个身才略显瘦弱的台湾年轻人拿出认定目标不放手的“狠劲”,坚持履行与总部的约定——3年开够15家门店。
吃一堑,长一智。许文欣之后尽量选择人流稠密且易驻足的商场底铺,或是步行街门面。大约30平方米的店面,装修简约大方,环境敞亮整洁,奶茶、果汁、果茶等年轻人喜爱的手摇饮料品类齐全,经过培训的店员手脚麻利、态度友善。
“开到第4家门店,总算转危为安,享受到盈利的喜悦,心里也没有那么慌了。”许文欣说,如果第一年没撑下来,可能结果就是放弃,再不会有后来的发展。
稳扎稳打良性竞争 年卖饮料500万杯
站稳脚跟后,许文欣开始琢磨如何与对手开展良性竞争。彼时,合肥已有一个口碑不错的本地品牌。“我不搞‘价格战’,无底线的廉价会影响质量和消费者的好感度。”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自己的品牌优势在于产品种类丰富。
稳扎稳打的策略之下,许文欣在合肥把门店逐渐拓展到26家,目前每月营收350万至400万元,粗估每年能卖出500万杯手摇饮料。
最近,这位“台青”又有“大动作”,配合总部规划将门店面积扩至50平方米,投放咖啡制作机具,推出珍珠拿铁等新品。
“没想到市场接受度很好,咖啡类饮品的销售占比已达到一至两成。”许文欣说,初来时当地人不爱喝加冰饮料,要花大力气推广台味珍珠奶茶,而如今的市场环境实在是太好了。这背后折射出7年间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消费形态的明显转变。“现在回想,没有从大陆一线城市起步,直接选择成长空间更大的合肥,这个决定是对的。”
回望创业感悟:认准目标不轻言放弃
伴随在大陆的创业打拼,许文欣迈过而立之年,转眼已到35岁。如今,他每年有11个月待在合肥,为了看顾门店出没于大街小巷,事业逐渐壮大。他有了不少本地朋友,闲暇时就约上三五好友吃土菜、打台球。
“还记得最不顺利时的沮丧、着急,一度甚至怀疑自己来错了。”许文欣半开玩笑地说,“好在我性子拗又爱面子,绝不肯以失败者的面目回台湾,最后才闯了过来。”
他说自己想对打算或正在大陆创业的台湾年轻朋友讲:“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认准一个目标走下去,一定可以成功。”
“七年不痒”,许文欣与合肥这座城市的“姻缘”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他倾注的心血正在得到回报。今年,他打算新开6家门店。
“我观察到近些年从北上广深回流的年轻人日渐增多,中等规模城市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许文欣说,“我会与员工一起努力,让台湾奶茶在合肥续写更加精彩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