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6年,尽管台湾政局变动使两岸关系阴霾再现,但两岸民间往来、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势头不减,诸多感动人心的真实故事为“两岸一家亲”理念写下生动注脚,深刻诠释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更昭示着无论风云变幻两岸终将融合一体的潮流与前景,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心、克难前行。
“不了情”:无法割断的骨肉之缘
岁末之际,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又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他的行囊里装着一位老人的骨灰。
刘德文一时也记不得今年来大陆几趟了。他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帮助在台湾过世的大陆籍“老兵”实现叶落归根的遗愿,从未计算过花费的金钱与时间。
“这些老人大都一辈子独身,他们把我当作儿子。因为照顾他们,我多了好些爸爸;因为送他们魂归故里,我在大陆多了不少亲人。这是我的福气。”刘德文说,“我家祖籍是福建泉州,来台湾十几代了。来台湾无论先后,我们都来自大陆,两岸一家亲,永远不能分隔。”
割不断的骨肉同胞之情汩汩流淌,从未止息。对于1980年出生的福建青年谢清源来说,2016年是人生中极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在两岸热心人士帮助下,他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亲人,实现近300年来闽台澄江谢氏宗亲第三次合修族谱。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两岸澄江谢氏宗亲渐渐失去联系。谢清源的曾祖父要求后代,一定要找到在台湾的亲人。经过谢家四代人120多年的接续努力,家族团圆的夙愿终于成真。“闽台宗亲不忘根、不忘祖,共修族谱的故事,承载的是情系两岸的不了亲缘。”谢清源说。
刘德文、谢清源的故事是两岸民间交流的缩影。2016年,两岸民间团体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基层百姓为主体,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海峡百姓论坛、两岸同名(同宗)村联谊等“串门走亲戚”的“会亲之旅”,通过寻根谒祖、同修族谱、礼乐传承等互动交流,将两岸地对地、民对民、姓对姓的百姓交流引向深入。
两岸亲缘不只是历史的存在,也在不断生长、延续。“80后”傣族姑娘缪愿青从云南嫁到台南7年了,如今在丈夫的故乡经营茶艺馆,卖的是老家闻名遐迩的普洱茶。谈到自己的“两岸家庭”,她笑着说:“我们家常常泡茶聊天,因为有积极的沟通,相处格外亲密。”
两岸婚姻家庭已成为牵系两岸的重要情感纽带。截至2016年9月,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的两岸婚姻数量已超过37万对。2016年,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举办了“雨露计划”创业辅导班、“爱暖两岸”社会工作项目,为两岸婚姻家庭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急难救助等服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岸“新亲缘”愈加得到重视,业已成为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一线牵”:共同坚守的文化之魂
在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中,来自台湾新竹等地的小演员们带来的岔曲《风雨归舟》和相声《八扇屏》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们的交口称赞。
带领这群台湾孩子“从零开始”学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相声演员应宁等3位大陆青年艺术家。他们大半年的精心辅导和专程赴台进行小班教学,播下了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的一颗种子,而孩子们的优异表现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之魂在台湾生生不息。
2016年,流失境外近20载的河北幽居寺千年释迦牟尼佛首,在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帮助下,终于平安“回家”,与佛身合璧入藏河北博物院。这尊打造于公元6世纪北齐年间的白玉造像,代表了当时皇家佛像雕刻的最高水准。佛首与佛身的合体无疑是两岸文物保护史上的重要事件,更为近年来两岸文物“寻亲团聚”增添了一则佳话。
“两岸一家亲,海水隔不断我们的历史,隔不断我们的联系,更隔不断我们的血缘关系。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希望未来有更多流失文物得以回归。”90高龄的星云法师说。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两岸“知音音乐剧大赏”、中华历史文化名楼系列展览……2016年,数十场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宝岛,深受台湾观众欢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尽管过去一年两岸政治关系趋冷,但两岸文化交流热度不减,两岸同胞在携手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彼此情感认同的舞台上继续“好戏不断”。
“一家亲”:台胞在大陆的融合之路
在居住有300多名台胞的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两岸一家亲,同胞融合情”的生动实践每天都在进行。
帮助台胞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保项目,为台胞子女就学提供帮助,向台胞免费开放图书馆、健身房等公共服务资源……兴隆社区在医、食、住、行各个领域悉心服务台胞。为了学习台湾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兴隆社区还两次派员赴台驻点考察。
更值一提的是,兴隆社区的台胞们成立了“马路天使”等4支志愿服务队,从“客人”变身“主人”,积极参与社区共建。“社区只要有活动,联络员就会通知到每一家,端午、中秋、春节……我一场都没有落下。在这里十多年了,认识了很多朋友,一切都很熟悉,生活得很开心。”79岁的台湾阿婆江蓝碧霞说。
兴隆社区的故事反映了两岸民间往来正在朝着社会融合的方向发展。2016年,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举办了一系列两岸社区交流活动,为增进两岸基层民众的相互了解搭桥铺路。村与村、社区与社区结对子,大陆的居委会负责人与台湾的村里长坐到了一起,交流社区管理、节能环保、养老助残等方面的实务经验。作为社会最基层的“细胞”,这样的深入交流有效地拉近了两岸基层民众的距离,成为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有益探索。
“望春风”:两岸交流的青春之火
“我对淘宝、微信支付都蛮感兴趣的,电子商务在大陆发展很快,相关的实践机会也多。”2016年夏天,台湾青年刘峻凯来北京参加“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活动,产生了毕业后来大陆工作的想法。
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是两岸社会融合的生力军。过去一年中,“体验式交流”成为两岸青年互动的关键词。暑假期间,台湾学生来大陆实习的足迹遍及企业、媒体、网站、博物馆等多种行业,深入细致地了解大陆的工作与生活,不少人都“刷新”了对大陆的既有认知。
2016年8月,国务院台办授牌新设20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1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使基地和示范点总数增至53个。
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公社就是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之一,入驻在此的台湾创客驿站于今年10月启动运营,不到两个月就已吸引20余家台湾创业团队。
“在台湾也许看不到世界,但在大陆,世界能看见你。我们希望把驿站变成一个交流服务平台,帮助台湾青年更快、更便利地在大陆创业,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发起创建驿站的台湾青年郑博宇说,希望怀抱梦想的台湾年轻人把握大好时光,多到大陆走走,争取更多选择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
面对两岸关系的严峻形势,大陆方面在坚持原则立场基础上,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尤其着眼未来,提出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同时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眼下虽是寒冬,但春风吹度海峡的时日不远。在两岸青年人热情如火的交流往来中,可以看到希望的原野正孕育着无限生机。
“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社会融合,根本上都是为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为推动两岸关系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台研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幽燕说。(记者 查文晔、陈键兴、尚昊 参与采写:齐湘辉)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