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流澧水河从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石马村流过,66岁的覃常盛老人每天都在“将军渡”码头附近钓鱼,岸边一排房子中就有她的家。而这里,曾经是一位抗法保台湘军将领的故居。
这名将军就是晚清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的湘军将领孙开华。“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他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这是曾在台湾广为流行的一首民谣,以纪念当年孙开华抗法之功,并有“台湾不可一日无孙”之说。
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和淡水大捷,台湾淡水民众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慈利县文物局局长孙凯介绍,《清史稿》记载了孙开华的英勇。这次战役对台湾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孙开华大约在1840年出生于慈利县,1856年加入湘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作战骁勇,累立战功,被清廷赐号“擢勇巴图鲁”,官至提督。1893年,孙开华卒于任上。光绪皇帝曾著文祭奠,有《祭孙提督文》碑。
记者探访发现,孙开华在慈利县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就是覃常盛老人所在的石马村。覃常盛老人是孙氏家族后人的媳妇,据她介绍,孙开华故居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焚毁,但此地仍有孙开华妻子甘氏墓碑残片和曾立有石人石马的墓地。记者看到,墓地还残留一个石头雕刻的半只乌龟,墓地新立了麻石碑,刻了光绪帝给孙开华写的祭文。
另一处故居在慈利县岩泊渡镇星明村。此处现存的孙开华故居由建筑物孙开华故居及构筑物“二十八宿”古水渠两大部分构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与记者同行的孙凯介绍,这处故居为孙开华9岁以前所居住,始建于1838年,占地4890平方米,木柱的基座都是石材雕花的,目前大多数房子已被毁,但练功房、厨房等建筑依然保留,建筑工艺精湛,练功房的窗棂上还刻有《醉翁亭记》。
孙开华家族后裔、媒体人孙健曾多次寻访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孙健向记者介绍,现在可资查找的与孙开华有关的实物,只有被后人视作传家宝的两件物品:一件是绣有“还我河山”字样的绣品,这是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军时用以激励将士的;一件是“福”字金匾,是孙开华抗法保台取得胜利后,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光绪御赐此匾以示嘉奖,金匾上有“光绪十年十二月二十八”“帮办台湾军务福建陆路提督臣孙开华”字样。
孙健说,这两样传家宝是孙开华抗法保台事迹的见证,现保存在湖南长沙的孙家后人手中。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周星林介绍,孙开华先后两次参与了晚清“台海危机”。一次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人在台湾遇难,派兵3000人进驻台南,企图长期占领台湾,清廷一面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全权处理,一面增兵台湾和厦门以备不测。孙开华奉令率“擢胜营”进驻厦门,最终迫使日本从台湾撤军。第二次是“中法战争”取得淡水大捷。孙开华奉命率军驻扎在台湾淡水备战。战事爆发后,孙开华杀入法军阵中,夺取法军军旗。在孙开华的激励下,清军奋不顾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法军三面受敌,狂奔败北,清军乘胜追击。这一战,一艘法舰受到重创,百余名法兵逃跑时掉入水中被淹死。淡水大捷,使法军企图强占台湾的计划化为泡影。
孙开华去世后,长子孙道元为抵御日军侵占台湾,1895年与侵略者浴血奋战,身负重伤,仍不肯撤离,直至战死疆场。其妻张秀英将一双儿女托人带回大陆交苏州姐姐抚养,自己带领丈夫余兵,从台北战斗到台南,最后寡不敌众,饮弹自尽,奏响了一曲爱台护台的壮歌。
长期研究孙开华军事思想的周星林表示,孙开华为保卫祖国领土台湾屡立显赫功勋,写下了光辉而不朽的一页。孙开华所领导的抗击法军的淡水之战,是清代晚期抗击列强入侵时罕见的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他创立的“麻雀战”“游击战”以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记者明星)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