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国家卫计委研究员解答“互联网+医疗”如何发力

2016年11月01日 09:29: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互联网+医疗,如何发力?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苗艳青。(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中国台湾网11月1日北京讯  (记者 李宁)“除了挂号等一些大众所熟知的运用,‘互联网+医疗’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第八届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苗艳青。

  “首先是诊断方面的运用,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检查,如拍片子,上级医院可以协助诊断,并且这个诊断是实时的,在5分钟内就可以给出结果。这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交流。”苗艳青向记者介绍,利用终端系统,患者在检查时,基层医生有读不懂的地方,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指导其检查结果以及如何治疗。利用终端,医生之间实现相互间支持、交流、指导。

  苗艳青表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大陆于2010年开始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网,并且选了一些省份做试点,如江苏省连云港市作为卫生试点市,利用网络提供医疗指导的相关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之间的服务,苗艳青解释说,通过网络化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可以看到病人的体检信息;病人做检查时,检查医生可以看到该病人在医疗机构的治疗过程。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诊断,尤其对皮肤病而言,将拍的片子传过去,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网上诊断”,苗艳青表示,这是最容易实现“互联网+医疗”的专业。“比较高端、复杂的内科,暂时还没办法通过互联网实现”。因此苗艳青认为,“互联网+医疗”目前在大陆只能部分发力,而不能全部发力。

  苗艳青指出,目前大陆发展“互联网+医疗”主要内容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她指出,互联互通包括病人、药品、医疗、收费、供应、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但是在大陆,很多信息还未实现互联互通,如在基层医疗机构,网络有些还没有搭建起来,有些可能时断时续,没有稳定性。”

  苗艳青表示,“我们也在探索服务提供过程中怎么去监管它,如‘互联网+健康管理’,这属于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提供部门、患者、居民之间的互联互通。”

  针对如何利用相关信息做一些分析与治疗,苗艳青认为,目前在大陆,大数据还没有利用起来,还未集成。相对台湾,大陆游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十几亿人生活在不同区域内,经济、文化、生活差异很大,因此目前在大陆实现大数据不太可能,这是目前遇到的挑战。

  苗艳青介绍,为因应老龄化,“大陆目前正在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发展民营养老机构,以及让一级、二级的医疗机构做养老”,以推进医养结合。

  她表示,“社区养老,老人住在家里,政府部门在社区内提供医疗服务,老人不出家就可以做。对失能率较高的老人,一是由专业的养老机构养老,派一些医疗机构人员定期或一直驻点在养老机构,对老人做一些量血压之类的照护。二是利用医疗机构做养老。现在很多人小病去社区、大病去三甲,一些一级、二级的养老机构在提供医疗方面较为困难,可以将它们转成养老机构。”

  “在农村,有乡镇卫生院,作为医疗机构,它可以让失能老人住到这边来。一些老年病的护理、失能照护都可以在一级医疗机构内解决。”苗艳青说。

  2016第八届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30日上午在北京盛大开幕。论坛以“共享两岸+平台,网聚健康新生活”为主题,聚医养结合与健康产业之力、集互联网创新之智,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新生态。两岸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两岸互联网助力医养结合”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交流经验,共享智慧。(完)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