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两岸影视业——合力破题,携手走更远路

2016年10月18日 08:11:47  来源:东南网
字号:    

  13日,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广电影视文化展上,两岸影视界人士会聚一堂,探讨两岸影视业的合作与发展。李烈 摄

  东南网10月18日讯(福建日报驻台记者李烈)13日,由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和台湾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广电影视文化展在台北开幕,吸引了两岸逾500位影视业者齐聚台北华山文创园,共同探讨两岸影视业的合作与发展。

  长期以来,影视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两岸影视业者曾经联手制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然而在影视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两岸传统电视人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两岸影视业者该如何携手共进,走出一片新天地?本期沙龙,本报驻台记者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影视世界,与两岸影视大咖面对面,畅谈两岸影视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从单向支持向双向互动转变

  听涛君:这二三十年来,两岸影视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路程?如今两岸影视业各处于怎样一种现状?

  汪威江:台湾电视台林立,僧多粥少。较之三十年以前,台湾电视节目一期(集)的制作费用不增反减。比如,三十年前,一期综艺节目的制作经费约120万元新台币,相当于约25万元人民币;三十年后,一期综艺节目的制作费只有约10万元人民币。预算最高的是偶像剧制作经费,可如今台湾一集偶像剧制作经费也就只是200万元新台币左右。这导致台湾影视内容单调,很多影视剧都以婆妈剧情为主,影视人才流失严重。

  尤小刚:大陆影视市场需求一直呈增长趋势,近年来大陆成为全球影视人才的大吸盘,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人民币一期(集)的制作费,吸引的不仅仅是港澳台地区的影视人才,就连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的影视人才,都往大陆跑。另外,大陆渐渐告别了免费收看的时代,互联网成为电视剧主战场。

  赖聪笔:台湾影视行业比大陆起步早二三十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视行业受到台湾的影响很大,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综艺节目,台湾都给予了大陆很多支持,这些支持包括硬件上的,也包括软件上的。如今,两岸影视业已经从曾经的单向支持转向了双向互动的状态,甚至有向另一种单向支持(大陆支持台湾)状态转移的趋势。

  新时期影视业面临新问题

  听涛君:如今两岸影视业合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合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共同存在的症结点?

  侯鸿亮:我们公司近年来合作过的台湾演员有不少,像霍建华、陈乔恩、李立群等等。我们的编剧、灯光、美术等团队都有来自台湾的人员。可以说,两岸影视业合作已成为一种常态。在《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等电视剧获得市场认可后,我会思考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也曾和公司里的台湾团队一起考察过美国好莱坞,我觉得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那样的影响力?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尤小刚:十几年前,我在导演《孝庄秘史》的时候,我们的荧前演员、后台团队,都少不了台湾朋友。可以说,两岸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有,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状态有所改变。以前是台湾在前引领,然后是两岸合作,接着是融合期。现在可以说,两岸影视业合作已经毫无障碍。不过,新时期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业的布局调整、提升与转型。如何让我们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推广我们的作品,这些都是两岸业界需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汪威江:两岸都太注重内需市场,其实我们还需要放眼世界。以前,台湾的剧、电影、综艺节目在东南亚市场反响不错,如今东南亚市场对台湾影视作品的关注度也在下降。这几年,大陆有二十几家大的影视公司上市。我认为,用资本推动两岸影视业走向国际,应该是华语影业走向国际的一个可行方案。日韩影视业在亚洲市场的成功,就与其背后的资本推动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