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对话”活动18日在京举行。来自两岸高校的多位青年学子畅谈了对彼此的看法,并就“从心出发”加强交流建言献策。这一活动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九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的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台湾博士生蔡志鸿表示,两岸青年的特点可用两个“确”来概括,大陆青年目标明确,擅长规划人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同时也较有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强烈;台湾青年崇尚“小确幸”的人生,喜欢小而美的生活。两岸青年应加强交流,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理解对方,逐渐消弭分歧。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吴维旭回忆了自己多次赴台交流学习的经历。他表示,自己对台湾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细化,现在更能了解台湾社会的多元面向,以前对台湾社会的一些刻板印象,通过交流学习有了很大的改观。两岸青年对对方的认识不应局限于先入为主,而是应在交流中细心体察。
对于两岸青年交流的未来,与会学子持乐观态度。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博士生宋威颖表示,自己周围有不少同学都选择来大陆就学或工作,大陆方面如何为台湾青年创造更适宜的学习、工作环境,将成为重要课题。
台湾大学城乡所硕士生吴昀庆认为,两岸青年不会渐行渐远,只会越走越近。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具有特殊的血脉联系,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两岸经济整合也是大势所趋。两岸青年共同背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应该携手前行。
“两岸青年友谊的小船不能说翻就翻。要变成坚固的大船,必须加强交流。”蔡志鸿认为,两岸青年交流不能因为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停滞,只有交流,才能了解彼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他指出,过去两岸交流以经济为主,今后应注重在青年培养、社区再造、公益组织等方面的交流,创造两岸青年相互学习观摩的机会,这样才能培育“同坐一条船”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季峰认为,两岸青年要以心相交,才能越走越亲。双方的历史背景、教育环境、身处位置都不一样,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想问题,才可能深入了解对方,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记者查文晔)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