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又将有不少人到台湾旅游。身为游客,跨海奔波想有段美好的记忆;对旅游地来说,名利双收是永久的追求——既发了旅游财,又赚到“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美名。
相看两不厌,这是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
既是“最高”,便很难达到。理解的不同、礼数的差异,都会产生摩擦、误解,令彼此看着不顺眼。
在茶叶蛋、“赵根大”、买不起电脑等两岸间的纷争后,最近又添了“包子事件”。起因是大陆游客在花莲一家店里买包子,等的时间长了,口出怨言:“来吃个包子,让人生气”。虽然有店员安抚:“抱歉喔,不要生气”,但游客还是提出退钱不吃了。此时,一位年轻人在柜台吼起来:“钱退给他……这里是台湾你搞清楚啊,强国人有什么了不起!”
这段网络视频经台湾电视强力放送,又把一桩消费的不愉快升高到“怒呛强国人”,引发两岸网友的针锋相对。
凡事有理还有礼,理是各有各的理,但礼的标准却有一个:尊重、体谅、有话好好说。说到理,有人说店家让消费者久等的确不妥,赶客和讽刺客人更是理亏;也有人认为入乡随俗,既然大家都在按顺序等,你不想等可以好言好语退钱走人,用不着在那里闹脾气。至于礼,抱歉!甲方乙方都欠缺,有一方有“礼”,都不至于闹成“事件”。
好在事情还是以“礼”落幕,这家店70岁的老板娘对着记者的镜头说:“抱歉啦!孩子年轻不懂事,和气生财啦!”原来“怒呛”的年轻人是老板娘15岁的孙子。至此,分列包子两侧的网友虽然余怒未消,但对这位老板娘都没有恶言。看来“礼”不只是态度,也是实力,是有力量的。做个有实力的人,不光有理、有钱,还得有礼。
包子事小,但上升到“事件”,其中有大门道,体现了两岸间的差异。包子在大陆是街边小吃,随买随走,家常价廉,但在台湾的身价却高着呢,有“米其林”的等级,那家米其林包子店开门就有人排队,为了包子等个30分钟1个小时对台湾消费者来说是常事。
再说点包子以外的道理,消费不愉快被一个孩子上升到“强国人了不起”,对大陆游客来说的确有“挑衅”意味,但这就是台湾有些媒体刻意塑造出的效果。好人坏人不分男女,道德高下不分地域,但有些媒体和政治势力就是专挑大陆的负面放大扩散,在台湾塑造出大陆游客就是不文明的刻板形象,不花钱嘛是穷,消费嘛是土豪,自信嘛是“强国人”,生气嘛是“玻璃心”,用一句台湾句式反问:到底想怎样?的确有政治力量希望两岸渐行渐远,两岸人民越来越对立。还有些被舆论洗脑的人就算喜欢人民币,也对大陆人民充满偏见甚至嫌弃,因此才会有种种既不合理又不讲礼的怪状。
恶意也罢,糊涂也罢,我们先做个讲理又有礼的强大的人吧!(陈晓星)
[责任编辑:扶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