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个对于两岸同胞而言都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一年中,新华社派驻台湾的多批记者近距离感受台湾社会的脉动,体味宝岛的悲喜,见证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通过他们的视角,2015不再是一个个新闻标题的集合,而是一段段生动鲜活、感动人心的故事,一份份联结两岸、真挚深沉的情感。
曹典:复航空难牵动两岸人心
对于新华社年轻记者曹典来说,第一次驻台就遇上空难报道,这个经历成为她2015年最深刻的记忆。事故客机从台北飞往金门,共有58人,其中31位大陆旅客,遇难者达43人。
“2月4日,初到台北的第3天,正在外面采访的我突然收到手机上一条推送消息——一架轻型飞机坠入基隆河!于是我们以最快速度奔赴现场。”曹典回忆说。
救援在争分夺秒,曹典和同事们也在现场持续工作,不断发出最新报道。回想起来,曹典记不得坚守岗位多长时间,但无法忘怀基隆河畔的一幕幕画面:台北多日阴雨,潜水搜救人员一次次扎进冰冷的河水;两位拿着孩童毛衣的家属在岸边“招魂”,“回来!回来!”的嚎哭声令人揪心,一些家属在河边彻夜守望,希望搜救艇能带回自己的亲人……
灾难面前,两岸同心。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迅速作出指示,海协会、海旅会等机构也迅速派员赴台处理善后。身在事故一线,两岸同胞间的关爱与温暖让曹典印象深刻。大量台湾慈善组织的志工守在基隆河、殡仪馆等地,为家属、搜救人员、记者提供服务,送上抚慰、关怀与协助。“那一刻,两岸同感悲戚,更同心相依。”曹典说。
何自力:张志军首访金门昭示和平来之不易
作为在新华社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记者,何自力曾多次赴金门采访。但他最难忘的还是2015年5月,在驻点期间报道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访金门的经历。
金门,曾是两岸冲突对峙的战地前沿。如今,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在此会面,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5月23日,张志军登上金门水头码头便感慨,金厦“门对门”“炮打炮”的战火硝烟已经远离,而今“两门”乡亲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非常高兴。
何自力回忆说,张志军此行是加深“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情谊之旅,受到金门乡亲的热烈欢迎。“张夏会”就尽快促成福建向金门供水等民生议题达成积极共识,岛内媒体对此予以了大篇幅突出报道。金门的民意代表杨应雄高兴地对张志军说:“感谢张主任带来来自北京的‘及时雨’代表团,我们期盼这一天很久了!”
在金合力钢刀厂,张志军从“金门刀王”吴增栋手中接过由弹片制作的“勇士之刀”与“和平鸽”,记者相机的快门声响成一片。何自力目睹了这别有深意的珍贵一刻,感触尤深。“我深深体会到,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愿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正如张志军所说,不要等到路灯熄灭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要当和平失去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贵。”
陈键兴:追寻碧血丹心的宝岛抗日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是2015年两岸同胞最深刻的共同记忆之一,也是新华社记者陈键兴2015年在台驻点最重要的一个报道选题。他和同事们采访了受邀赴京参加9·3纪念活动的台湾人士,专访了抗战中随父母护送故宫文物内迁的台湾摄影师庄灵、20年不懈拍摄抗战纪录片的台湾电视人陈君天。
10月25日台湾光复70周年纪念日前,他们还深入岛内各地寻访台湾抗日史迹,独家专访台湾抗日志士后人和相关学者,推出了以《碧血丹心照汗青--宝岛五十载抗日记》为主打稿的“宝岛抗日记忆”组稿,生动讲述了台湾同胞长达半世纪的抗日、反日斗争史,以及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子弟回大陆参与民族救亡的故事。
陈键兴说,采访过程中,台湾抗日志士的形象清晰起来,那段悲壮的往事浮现出来,自己仿佛听到了倔强的历史回响,也更加体认到应该通过报道,让更多的两岸同胞看见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最美丽的台湾人。
“台湾抗日先烈先贤的爱国情怀值得今天的两岸同胞共同铭记。这是我多年驻台报道中最受震撼和教育的一段经历。”陈键兴说。
李寒芳:“习马会”赢得台湾广大同胞掌声
11月3日深夜11点,新华社驻点记者李寒芳忙完一天的工作,正准备休息,突然看到手机上推出一条“重磅消息”——马英九将与习近平会面。她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吗”“太突如其来”。紧接着,多家台湾媒体纷纷发出同样的报道。随后,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发言人证实,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前往新加坡,与习近平先生会面,就两岸议题交换意见。“至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可算‘落听’,但随之而来的是激动,甚至可以说是心潮澎湃。”
次日,台湾各大报纸几乎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两岸领导人将会面的消息。一位台湾同行对李寒芳说,深夜换版成本高,但如果做不到就是媒体的“失职”。“习马会”前后几天,李寒芳和同事们异常忙碌,采访台湾各界的反应,对岛内主流社会的积极声音进行报道。
7日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李寒芳和驻点同事们一起收看了全程电视直播。当习近平和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的那一刻,大家都深为感慨,两岸关系66年来从波诡云谲到如今的和平发展着实来之不易。
“虽然不在历史现场,但那一刻,每位中国人都感同身受。”李寒芳说,就如她的朋友哈尔滨台商协会副会长徐正文在微信朋友圈连“刷”9条相关帖文,文中写道:“兄弟再吵架,没有隔夜仇,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记者查文晔 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