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冯宁默
“台湾腔”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谁都可以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轻而易举地模仿一番。但是,凭着一口普通话,在台湾真的能理所当然地交流自如无障碍吗?我的经历恐怕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刚到达在台北的交换学校时,听老师分配住宿,听到了了一句“气管系的同学住二楼”,瞬间觉得十分惊恐,“气管系”是什么东西?问后才知道是“企业管理”,原来“企”字在台湾国语里是念四声的。
或许本身就在南方上学,同学也多半有自己的方言,普通话虽然不一定讲的多么标准,但至少用词会比较规矩,少有北方特有的惯用句和儿化音。即便如此,到了台湾,仍旧会有种种差异。台湾在地语为闽南语和客家话,抗战胜利后才推广国语,因此国语中会融入许多闽南语、客家话的特有词汇。由于两岸长期彼此隔绝,在台的国语也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声调和词汇。
最明显的是一些写法与意思相同但是读声调不同的词汇。大部分还比较好猜好认,比如说“头发tóu fǎ”、“日期rìq픓同质tóngzh픓舞蹈”wǔdào。还有一些特殊偏旁的词汇和大陆普通话读音有声调差异,例如“夕阳xìyáng”“潮汐cháoxì”。在新北市有个地方名叫“汐止”,那里有科学园区简称“汐科”,同住的台中同学告诉我她去了“xì科”火车站,我抱着地图找了半天,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读音不同。由于元素“硅”在台湾变成了“矽”,美国的“硅谷”,也就入乡随俗成了“矽谷”,读音自然也是“xì谷”。
另外的差异更大,它们是写法与意思相同,但拼法不同的词汇。比如说“蜗牛”,第一次听到同学说的时候还以为是某种神奇的牛,因为在台湾的读音是“guā níu”。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大陆各地的方言读音,在普通话中是错误的,但到了台湾国语,却变成了正确的讲法,例如“暂时zhànshí”,“大厦dàxià”“一艘船yìsāo chuán”等,他们的差异不仅是声调差异,也是拼法的差异。
除了这些声调与拼音的差异,在台湾遇到的最主要的差异恐怕还是同一个意思但用词不同的情况。比如说“公交车”是大陆对“公共交通汽车“的简称,但在台湾却称为“公车”,“搭公车”即坐公交车的意思,但“公车”在大陆又有“公家的车”的含义,两者完全不同。再有就是大陆常用的U盘,在台湾被称为“随身碟”,初到台湾时还以为是某种光碟。在台湾的校园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细节不同,比如说打印称为“列印”,挂科称为“被down掉”,教授评职称被称为“升等”,即使不知道,也可以在语境中猜出个大概。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新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