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的幼儿园有“闽南小吃一条街”,让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闽南话。(资料图片)
太空都能听到的闽南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前,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闽南语歌·诗·古诗吟唱会”上,台湾安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蔡金安用闽南话吟诵起李白的《将进酒》,韵律和谐,平仄相合。“是不是听出了点儿唐朝古音的味道?”从台上下来,蔡金安依然余兴未了。
蔡金安告诉记者,闽南话作为闽南地区、台湾等地的母语,有着2000余年历史,闽南话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据学者考证,自汉魏开始,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北方汉语也在当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北方汉语的语音词语与闽地少数民族语言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并保留了自古传承下来的特色发音。正因为闽南话接近中原古音,所以用它来念唐诗就比用普通话来得押韵。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谈起福建方言时曾经写道:“闽语的形态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时候你会觉得福建人说话简直就是在说古汉语: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当两个福建人相互询问‘食糜未’(喝过粥没有)或‘有伫无’(在不在家)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进了时间隧道?”
此外,从唐代开始,就陆续有闽南人漂洋过海移民南洋群岛。他们不仅带去了闽南的地方特产,也带去了闽南的方言、文化,对当地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马来语中tauke(头家:老板)、misua(面线)等都是源自闽南话。当然,闽南地区以外,闽南话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闽南移民最集中的台湾。
为啥要到闽南推广闽南话
“可是,说起来也挺好笑,我居然跑到闽南来班门弄斧,推广闽南话。”蔡金安告诉记者,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闽南话逐渐式微。十年前,蔡金安来到厦门,却发现乡音难觅。这是一个外来人口超过一半的开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话。很多当地父母为让孩子融入大环境,也都刻意不说方言。
在台湾,闽南话其实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尴尬。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普通话的使用率大幅提升,闽南话逐渐没落。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台湾政治解禁,原本校园内禁讲方言的规定也随之解除,闽南话才走上复兴之路。
蔡金安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闽南话不仅成为广泛使用的口语,台湾还打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闽南歌,这些鼻音浓重唱腔凄美的歌曲今天是华语歌曲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剑侠为题材的木偶布袋戏,配以闽南话台词,深受小朋友喜爱。这些都让台湾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闽南文化和闽南话的魅力。
而在大陆,随着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蔡金安明显感觉到闽南话在闽南地区流行起来。2008年,由蔡金安牵线搭桥,首届由两岸合办的厦门市闽南文化夏令营开营,来自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专家轮番上阵授课。除了教闽南话,同时还讲授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台湾闽南话文学、闽南话古诗吟唱、闽南民俗等等。夏令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有50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营员主要是中小学老师。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里的闽南话节目也渐渐多了起来,厦门大学教授周长楫在厦门卫视的《趣味闽南话》节目已经开讲了1500多期,介绍有关闽南话的俗语、典故、戏曲等。同时,厦漳泉各地举办的闽南语歌手大赛、闽南戏曲节目、闽南童谣比赛等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把“种子”埋进校园里
“现在民间说闽南话的氛围不是很浓厚,所以闽南话的教育、传承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弥补。”周长楫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推广努力,闽南话进校园已经成为闽南地区的常态。“我们计划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这10年学习中,能掌握约5000条闽南话的常用词,800到1000个常用的句型句子,还要懂得闽南文化的一些知识。”
2009年,由周长楫主持编纂的第一本专门针对儿童的《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教材共五册,分别供给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学习。周长楫介绍,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切入孩子兴趣,针对中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以童谣、故事和童玩为载体,由浅至深地教授闽南话日常用语。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教材还选取了60多首古诗,教学生用闽南话朗诵。同时,孩子们在课程里还可以学到闽南民间曲艺、风俗、宗教、艺术、文学、建筑、名胜古迹等内容。
厦门思明实验小学校长王铄是江西人,他称自己是“新闽南人”。因为爱听歌仔戏,热爱闽南文化,他不但自己学会了闽南话,还一直在校园大力推广。王铄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每个年级每周都保证一节闽南话课程,连课间的跳绳歌也是用闽南话来唱,教学楼的每一级楼梯都标有一句闽南方言,孩子们在嬉笑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闽南话。
此外,通过闽南话的学习,孩子们还能了解到许多闽南的节气、习俗等知识。比如“无吃五月粽,破袄毋敢放。”“清明谷雨,寒死虎母。”……简短的闽南童谣还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闽南话说:“吃果子拜树头。”讲的就是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童谣《草蜢弄鸡公》则是告诉人们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
“为什么要推广闽南话?因为它不只是阿公阿嬷的话,更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闽南话不会讲了,也就失掉了闽南文化的根基。而新闽南人如果也学会讲闽南话,不就能更好地了解闽南文化了么?”王铄说。(记者 陈梦婕)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