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冯明珠畅谈两岸故宫传奇故事 中华文脉共传承
2013年4月,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右)在台北交流,交换礼物时,冯明珠送给单霁翔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聚瑞图”。(图片来源:“中央社”)
每当谈到两岸故宫的话题,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总习惯回答说这就是文脉传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隔海同庆九十华诞的两岸故宫特展展品中具有许多默契,郎世宁和王致诚笔下各异的骏马,以及《寒食帖》和《伯远帖》这样的中华纸质文明瑰宝纷纷示人。于是,在台北墙上挂满展览海报的会客室中,这位祖籍湖北、香港出生的文博巾帼,这位将要见证台北故宫南院开幕的第七任院长,讲述了她自己眼中两岸故宫剪不断的传奇故事。
在两岸文化人心中,今年度过90岁生日的故宫可能占有极重的分量。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离开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了近一年的文物清点,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420年竣工的皇家禁地一举成为中国公共文化的圣地。1933年为避战乱,故宫文物开始南迁,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又分三批将部分文物迁台,两个故宫从此隔海相望。
10月8日,冯明珠在庆祝建院90周年的晚宴上连说了几个感恩,其中有一个就是感恩动荡年代南北辗转押运故宫文物的人。她后来说,“他们使故宫文物当年免于日本的摧残,后来又押运到台湾,这就是文化传承,我是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宫墙清冷印象深
早在1978年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冯明珠的人生就和故宫紧紧系在一起,但她第一次串联起两岸故宫的印记还是20多年前的事。
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她饶有兴趣回忆,“冷”是对1989年12月十天北京之旅最深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我才发现北京故宫的展览厅里面没有空调设备,他们用棉被做门帘,门帘外面还裹着一层塑料布。”黄琉璃瓦歇山顶灌下来冷风,夹杂着脚下青石板透上来的凉气,让年轻的冯明珠有点招架不住,“除了珍宝馆有一些钟表在展览,其他多半是明清宫廷遗址,太和殿就在外面张望一下而已。”
古遗址变博物馆
等到冯明珠从副院长升任院长重回北京时,她突然发现当年那个宫廷遗址已经升级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文物博物馆。
与来自北京故宫的郑欣淼和单霁翔两任院长交往多年,让冯明珠更能看清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
“我在1989年看到的不是一个当代博物馆,而是一个皇宫遗址博物馆。”每逢例行盘点均亲力亲为的冯明珠说,郑欣淼院长任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故宫文物进行总盘点,“这非常重要,一旦清点登陆造册就属于国家资产,不可以随意买卖,大陆上有许多私人博物馆,但它的文物可以随时处分,不算国家博物馆。”
郑欣淼推动的总盘点,曾有知情人回忆说,当年召开总结大会的时候,不少贡献心力的人均留下热泪。无疑,总盘点故宫家底给今日后来者重现故宫新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故宫建筑中藏着的历史自不待言,冯明珠从心底钦佩的是现任院长单霁翔把一个宫廷遗址升级成文物展览博物馆。“他们需要克服紫禁城是一个遗址,宫殿里面也不能随便安装电,一个当代博物馆所需要的恒温恒湿条件他们都没有办法做,因为会对古遗址产生破坏。”
不过,在宫廷遗址上建博物馆也不是全无可能,武英殿改建和午门玻璃展厅落成后,文物和建筑空间得以真正融为一体。冯明珠虽然身在台北,她还是了解近日《石渠宝笈》特展的空前盛景,“古建完全不能动,他们就做情境式的展览,在午门玻璃结构展厅中展示典藏文物,这次北京拿出了典藏最好的书画做特展,就像我们之前展出的《富春山居》,每天观众也得排队3个小时看。”
记者问:“你这几年去大陆许多博物馆参访,感觉两岸文博界交流最多话题的是什么?”冯明珠乾脆利落说主要有三件事,其一是策展,其二是文创,最后就是博物馆志愿工作。
让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南京博物院在改建过程中,不断派人往返台北,“我们还给他们准备了两间宿舍,参与我们策展,参与开发文创产品。”冯明珠回忆称,“我已经当院长的时候,南京博物院改建好邀请我去,我看到他们文创产品店跟我们很类似。”
冯明珠毫无保留延续两岸同根的文脉,但她也会提出中肯的建议:“大家都看到我们出品的文创产品,其实在策展时就同步在做了。我们开发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故宫文化行销处开发的,而不是像大陆那样厂商开发拿去卖而已。”
两岸首次 合展郎世宁画作
今年适逢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来华三百年,又逢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策划“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于日前开幕。展览精选郎世宁《百骏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等相关文物100组(件)展出,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品外,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商借11件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清代宫廷画专家聂崇正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岸故宫合作如此大规模的展示郎世宁作品实属首次,是两岸故宫交流与合作的又一典范。
意大利人郎世宁,于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聂崇正称,郎世宁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此外,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宴会等。聂崇正告诉大公报,《哈萨克贡马图》整个绢卷轴中笔触挥洒自如,景色生动逼真。
聂崇正表示,台北故宫所藏郎世宁作品均有落款,且是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如《百骏图》等。而北京故宫所藏郎世宁作品,作品大多没有落款,此次出借的画作多为宫廷画像,共8件作品。
聂崇正表示,随着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不断向好,北京故宫赴台交流已“畅通无阻”,以前赴台参展的人员和文物都必须经香港中转,“在路上就要消耗一整天时间”。如今,两岸直航开通之后,“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台北”,两岸的交流愈来愈便捷,“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同根同源,文化背景相似,是次文物特展同宗同属,文化先行有望促进大陆和台湾的文化深入交流。”
数字故宫:各有千秋
一只巨大的孔雀抖动蓝色翎毛,每一丝都泛着幽昧的光芒,这是工于动物花鸟的郎世宁的传神之作。10月15日下午,在台北故宫“文会堂”,郎世宁笔下的动物成了卡通片《国宝神兽闯天关》中的角色,冯明珠说,在4G年代,台北故宫要打造成一个没有墙的博物馆。她告诉大公报,郎世宁新媒体艺术展就是要让观众化身为时空旅人,感受新的艺术体验。这几年,两岸故宫的数字化颇有建树且各有千秋。一幅幅藏在卷轴绢纸中的人物、花鸟和山水活了起来。冯明珠说,“北京故宫把倦勤斋和宝蕴楼等古建筑都做了数字化,养心殿也拍成了动画。”对历年特展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记住的她表示,2009年我们做“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的时候,北京把影片还借给台北,好让镇馆之宝以这种方式重回曾经安放过它的空间。
全程参与郎世宁作品和新媒体融合的冯明珠希望通过观众互动呈现艺术之美。“卡通片其实主要是给小朋友看的,我们把动物拟人化后拍成励志和冒险的故事,同时把一点点很浅的中国艺术史和绘画史知识放在里面。”真是信手拈来,她举了卡通片中的一段旁白做例子,“韩干跟郎世宁的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拟人化的动物讲出来,为什么它有阴影,为什么它没有阴影,这么一问答案就出来了:中国的水墨画用浓淡来表达,而郎世宁的画是用透视法。还有郎世宁的绘画里面坐了一个老人,拟人化的动物就问他你在这坐了几百年无不无聊,那个老人就说不会啊,北宋山水可观可游,通过这样的形式给观众讲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在冯明珠眼中,一个数字化的故宫,从打破围墙再到随身移动,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观众。大陆的观众可以通过上网无障碍观赏典藏珍品,而两岸故宫也有意愿推动双方数字化展览,实现跨越海峡的文化融合。
台北故宫南院12月迎客
命运颠沛让故宫分隔海峡两岸,又用另一种几乎相同的方式延续建筑和文物传奇。今年年底台北故宫南院将在台湾嘉义县揭幕,在北京,故宫北院设计方案也将浮出水面。冯明珠说,南部院区年底开馆试营运,是对故宫九十年院庆最大献礼。
谈起开幕倒计,淡定反而超过了压力,她告诉大公报,南院在她这任上完成是水到渠成,前几任院长也居功至伟,此刻她并没有太多兴奋。
冯明珠透露,她已经向台北故宫历任院长发出出席开幕典礼邀约,而北京故宫副院长冯乃恩也料将出席。届时,两岸故宫人携手迈向未来的场景将格外受到瞩目。此前北京故宫院长单霁翔表示,将在北京西北海淀地区新建北院区,除了文物展示需要外,还将为腾退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空间创造条件。
其实,台北故宫兴建南院也和现有院址空间局限息息相关。平日临近闭馆之时,人潮仍然汹涌,碍于场地限制,许多大型文物也无法展示。而位于嘉义县太保市的南院,规划在七十馀公顷基地上建立一座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除建造博物馆主体外,另设有主题庭园、人工湖和旅馆。二零零三年十月,南部院区首次举行动土典礼,历任五任院长终于完工。
冯明珠介绍说,目前南部院区正在进行外墙结构体、景观建筑物结构及相关配套工程,已经完成近九成五。至于开幕展览,或许是取十全十美之意,将一口气推出十大展览,包括“佛陀形影—院藏亚洲佛教艺术之美”、“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展”、“越过崑仑山的珍宝—院藏伊斯兰玉器特展”、“蓝白辉映—院藏明代青花瓷特展”等。
据统计,去年台北故宫总参观人数逾五百四十万,较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其中,团客约占六成,占比与去年基本持平。冯明珠指出,这说明参观人群中个人游旅客有大幅增长。(记者李理 孙琳 实习记者刘美君)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