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海峡两岸媒体采访团记者采访抗战老兵吴淞。(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中国台湾网6月25日讯(记者 王怡然) 他是一位抗战老兵,他的胸前没有佩戴军功章,而今的他一身僧衣,脖挂念珠,他的名字叫吴淞,出家法名释来空,今年93岁。
“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曾参加过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的吴淞老人面对簇拥在自己身边的第12届海峡两岸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思路清晰,应答流利。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38年,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年,日军攻占武汉三镇威逼长沙。当时的吴淞还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那时长沙街头到处都在宣传抗日,有个标语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长沙很多学生都报名参军,我想我没有钱,但我可以当兵。”
吴淞报名参军成为在河西岳麓山下驻防的税警总团的一名通讯兵。1942年被保送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受训。第二年秋军校结业时,因税警总团已改编为新一军远征印缅,吴淞不能再回原部队,便奉调辖赣西、鄂南以及湖南的第九战区兵站总监部参谋处任中尉科员,当时驻地在衡阳。
1943年秋,为切断通往川黔的陆上交通,日军举兵十万余人进犯常德,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部奉命保卫常德。吴淞当时所在部队驻扎在衡山,为支援常德战场,该部接到命令急赴常德援战。
众所周知,常德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一场异常惨烈的保卫战。中国军队仅以8000余兵力,对抗日军数万人。
“我还记得九团团长叫张惠民,他本来可以在指挥所用电话指挥战斗,但是他不顾危险,亲自跑到阵地坐阵,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飞得很低,我们都能看到驾驶员的脸,张惠民被敌人的飞机扫射,全身从头到脚都中弹了,他就牺牲了。”老人说起张惠民的死亡仍然难掩悲愤之情。
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吴淞老人而今身体仍然硬朗,生活尚能自理。1999年,他正式剃度出家,他说出家是为了超度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遇难者。(完)
在常德会战中牺牲的张惠民。(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第12届海峡两岸媒体采访团的记者和当地师生为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献花。(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 责任编辑:何建峰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何建峰
原稿件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