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被称为民间嘉年华,在这一年一度的情谊之约中,两岸基层与青年的交流互动,尤让人关注。
在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的“旧物早市”上,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的台湾嘉宾们,围着传统的“茶桌仔”和本地社区居民们坐在了一起,泡着工夫茶,配着老式茶点,操着闽南语“话仙讲古”。
一场交流,聊到了社区改造与自治共管等话题,厦台两地又有多个社区、村里达成社区治理长期合作协议。
海峡两岸青年(高校)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结束后,不少参赛选手表示,尽管成长环境有差异,还需磨合,但两岸语言相通、各有所长,可在技术、资金等实质性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赚世界的钱”。
一场比赛,成了牵线搭桥的平台,大家就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热点,说创业,话经济,谋发展。
无论是基层村居的合作,还是青年创业的活动,我们在论坛会场上,不断地听到这样的新感受——“往年更多停留在文化与情感的交流,今年则更多落在经济等实质层面的合作上”“两岸交流合作正向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
带来新感受的肇因是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机制,也成了本届论坛的一个高频词汇。
在第三届两岸公益论坛上,主办方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两年,两岸公益交流与合作更多的是案例讯息的分享;而今年,将成立两岸青少年心理专家智库、建立两岸公益机构重大灾难联动机制与两岸公益机构常态化交流机制。
在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上,针对同样的降雨量两岸却分别称之为“暴雨”和“豪雨”,与会者普遍认为,应消除气象名词与气象术语的此类差异,建立健全两岸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与气象灾害防御会商机制,实现两岸风雨同舟、灾害同防。
……
所谓机制,就是“能够保证发挥效用”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那些取得的共识、达成的协定,乃至论坛上催生的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对接和落实。有了这个平台,还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出两岸基层的声音,在未来更深入地挖掘关注点、兴奋点、共鸣点,贴近创业、创新、创意等方面的需求。而这,终将助推惠及两岸同胞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扩大台湾基层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乡亲再续缘,盛会又一春。让我们透过这场民间嘉年华,一起倾听来自草根的声音,一起拥抱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潘抒捷)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