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左)与嘉宾24日在台北为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有成活动揭幕。新华社记者陈思武摄)
对一些人来说,十年往往“生死两茫茫”,而对白先勇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来说,则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连续十年,同一个戏组、同一批人,演同一出戏——255场。
今年78岁的白先勇头发花白,身穿黑色传统服装,24日在台北回顾青春版《牡丹亭》十年的旅程,再次谈起十年的辛苦与感动。
他谦称自己当初像名草台班班主,领着个戏班子到处闯江湖,一头扎进了中国最精美雅致的传统艺术之一——昆曲的怀抱,事后看来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明朝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精品,描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而死,又为此而复生的传奇故事。从2003年4月起,白先勇牵头召集两岸三地艺术精英队伍,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于2004年正式推出共长9小时、上中下三本的青春版《牡丹亭》,用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引起文化界极大震动。
在台湾“中国信托文教基金会”支持下,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有成一系列活动将于今年4月陆续展开。除了白先勇记录自己“惊梦、寻梦、圆梦”十年昆曲之路的《牡丹情缘》一书,记录《牡丹亭》台前幕后故事的摄影师许培鸿也从20多万张照片中选出60幅组成《十年如画》摄影展,江苏省苏昆剧团也将从4月1日起连续3天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昆曲之美》盛大演出。
(白先勇24日在台北为自己《牡丹情缘》一书作宣传。新华社记者陈思武摄)
白先勇小时候在上海一次偶然机会看到梅兰芳与俞振飞演出《牡丹亭》中一折《游园惊梦》,开启了他与昆曲的不解之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戏词,从此沁入他的灵魂深处。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昆曲的生命仍然脆弱。
“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危机。昆曲的振衰起敝,应该只是整个中华文艺复兴的一幕序曲。”他在《牡丹情缘》中作序说。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白先勇称“一半是天意,一半是人为”——由俞玖林、沈丰英这对当年的“金童玉女”出演男女主角,在汪世瑜、张继青等昆曲名家“魔鬼式训练”之下,俞沈二人“这两块璞玉,硬是被磨了出来”。
为了打造经典,创作团队遵循“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守旧,利用而不滥用现代”的原则,在书法、佛像、水墨画、古琴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根基上谨慎加入现代元素,使其回归“雅部”,变成一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精品。
“拿捏分寸很重要。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拿捏平衡,把握中国戏曲抽象的意象,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秘诀。”他说。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引起轰动;同年6月在苏州进行大陆首演,同样一炮而红。随后,从台湾到香港,从苏州到北京,从武汉到兰州,再从英国到美国,青春版《牡丹亭》处处留下了足迹。十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海内外,超过50万名观众观看演出,不仅唤回了昆曲在舞台上的青春生命,把大学生等年轻观众拉回剧院看戏,也训练了一批昆曲青年演员接班人。
尽管青春版《牡丹亭》的阶段性任务已完成,对自己洒下的这粒“种子”,白先勇充满了自信:“在昆曲演出史上,青春版《牡丹亭》独一无二,应有一席之地。”(记者 陈思武)
[ 责任编辑:梁行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梁行
原稿件来源:新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