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前后,岛内各界再次聚焦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路径与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从舆论报道可以看出,社会已经对一年来各项事务陷入全面停顿感到不安,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台湾《经济日报》为此发表社论,呼吁“两岸协议该往前走了”。新任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行政院”举办的网上面对面沟通节目中的发言集中在3个话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应尽快进入实质审查程序,官方提出的草案充分考虑到两岸协商的特殊性,较其他方案具有明显的可行性;二是两岸货物贸易协议有利于台湾发展,应与“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审查同步进行,以便及时提交审查并获得通过;三是直陈自己的爱台之心,指出岛内一些人动辄以“卖台”攻击台湾当局,对公务人员“不公平”。
从夏立言的发言场景看,其应是有感而发,但能否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却又难以让人抱多大希望。近一年来,除了马英九对此问题曾多次表态外,连当前国民党多数台面人物都竭力回避这三个问题,去年底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大败后更是如此,甚至被当成了国民党败选的直接原因,夏立言所说的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党不敢碰、民进党不想碰、台湾当局碰不得的敏感话题,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去年“3·18太阳花事件”。目前,正处于政治上升期的民进党可以说是坐享了其中的利益,其提出的解决方法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如果其执政,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3·18太阳花事件”直接起因在于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岛内各界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看法出现严重分歧,以受到冲击的产业部门反弹为支撑,岛内多数民众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期望被模糊化,出现了社会舆论一面倒地同情学运的暴力行为。
这事件还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首先是马英九当局执政后,施政长期不力,民众对其的支持被不断磨损,其连任后民意基础更是大量流失,社会上下弥漫着浓厚的对其政策完全不信任的气氛。其次是岛内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收入增长停滞,青年对未来失去希望,被剥夺感日益强烈,对社会权威与既得利益者仇视心理不断累积。第三是2008年后一度解决的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议再次被挑起,台湾社会对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所能分享到的红利日益感到不满足,发展到年底更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从两岸关系发展中获得好处的台商与政治人物,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毕竟形成时间尚短,无法让多数人感受到其现实利益。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据一份统计显示,台湾社会至今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从未到过大陆。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背景因素,至今岛内舆论仍回避对“3·18太阳花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论述,而多以同情与认同带一些遗憾的心情去作评价,完全无视这场所谓的运动并没有解决丝毫问题,反而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后遗症,直接后果就是台湾社会发展从此陷入了停顿的局面,未来一年也看不到起步的迹象。
以作为其主要主张的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为例,该事件领袖背后的绿营人士搞出了多个以“两国论”为前提的草案,实际将是“两岸协议签不成条例”,对民进党来说,也许目前社会发展停顿是最符合其政治利益的。这一年来民进党重新燃起了再执政的希望,从蔡英文在“九合一”选举后的所作所为,俨然已经把2016年选举视为当然的囊中物。岛内民众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造成台湾目前困境局面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民进党自己,当年陈水扁执政时大搞分离活动,导致两岸关系多次陷入紧张状态,台湾因而错失了八年调整与再发展的宝贵时间。
实际上,台湾社会已经陷入了一种认知困境:一方面台湾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后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实力资本,民众因为富裕度高于大陆而自负自满,但另一方面,目前台湾的发展速度又远落后于大陆,连维持经济增长都要高度依赖大陆,在此情况下台湾社会在与大陆交往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准确的定位。与此同时,台湾又被东亚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在外,深感经济被边缘化的危机。台湾经济2008年前曾经受困于“美国靠不住、大陆不能靠、日本靠不上”的窘境,直到2008年后随着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局面,才解决了这一难题。但2009年国际金融海啸后改变了国际经济形势,对台湾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马英九当局应对失措,因而延长了经济萧条时期。
2016年后台湾所处的国际形势只会更加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短期内看不到曙光,日本经过“安倍三箭”式扩张政策后经济也不见起色,美国经济虽有缓慢增长,但仍缺乏新的增长点支撑,大陆经济拉动因素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此时拒绝为两岸协商解套,2016年后再启动将更加艰难,台湾的出路何在,依然会是未来台湾执政者所难以解决的挑战。以蔡英文对作为两岸协商前提的“九二共识”仍拒不承认的顽固立场来看,我们很难想象其上台后将如何启动如今被民进党横加阻挠的两岸协商。正像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所指出的,政治人物必须着眼于后果、影响和效益,现在正是考验民进党决心与动向的时候。
仅就单纯的经济层面看,两岸现在正在进行的货物贸易协议必将使台湾对大陆出口货物能够享受更多的减税优惠,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增长动力,但因为岛内因素阻碍,可以说已经延误多时。随着大陆与韩国即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台湾或许只能考虑要不要接受美国倡导的开放幅度更大的泛太平洋伙伴协议,台湾社会将面临更多的难题。试想,如果认定对大陆做有限度的开放都会给岛内产业造成不能容忍的冲击,那么当对美国开放幅度更大,台湾产业受冲击面势必会更大,届时台湾将陷入更大的困境,需要更大的调整,届时现在那些冲在学运最前面的人物又将如何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呢?(胡石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