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反服贸”团体冲进台“立法院”并占领会场,导致两岸服贸协议搁置,引发岛内民众抗议。(资料图片)
3月18日,“太阳花学运”爆发一周年的时间点,参与“太阳花学运”的学生和公民团体又聚集到台“立法院”周围,集会游行演讲。辖区中正一警分局则派出150名警力在现场维持秩序并管制交通,但并不准备架设铁拒马。不过,为了防止突发状况,也申请保安警力待命支持。
舆论呼吁应反思。有台媒发表评论称,学运之后,服贸协议搁置、货贸谈判达成遥遥无期。台当局须用新思维开创经贸整合大道。企业界则对年轻人喊话。声宝集团总裁陈盛沺指出,年轻人有想法是很好,“但不能只会喊喊,光喊钱是不会来的”。
马当局曾7次邀学生见面
台北地院侦结去年“反服贸”3起攻占“政府”机关案件,将林飞帆、陈为廷、魏扬、洪崇晏及黄国昌等人起诉。台当局“行政院长”毛治国3月17日指出,此案涉及许多青年学子,希望宽容对待,但“行政院”有责任义务维护官署安全,决定“不撤告”。
据台《联合报》报道,回顾台“行政院”被学运群众闯进的那一晚,时任“行政院秘书长”的李四川说,学运确实唤起学生及年轻人对台湾、公共议题的关心,但“割阑尾”、中正一分局前抗争乃至抗议江宜桦回台大教书等行为,却让他很担心台湾未来,年轻人冲撞之余,最终还是要回归法律解决。
“反服贸”团体当初并不是没有表达观点的正常管道。马英九办公室人士透露,当时7次邀学生代表见面无果;学运诉求之一就是吁请“立法院”尽速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行政院”也已拟妥草案送审,一年来民进党屡次杯葛,学运代表却几无反应,让人无法理解。
企业怎么看学运对台湾发展的影响?台玻董事长林伯丰说,至今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还卡在“立法”环节,服贸、货贸仍无进展。台湾已经错失经济发展良机。
青年政策成执政“主菜”
台湾《经济日报》18日报道,台湾政经轴线多处大挪移,最大变化是,社会公平正义取代长年的“唯经济发展”思维。
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黄信豪认为,以前台湾谈两岸关系,会从“统独”、族群角度切入,但是现在这股分配风,已成为检测两岸经贸政策的重要因子。社会上开始讨论,两岸经贸红利,除了分配给大企业,是不是也该让青年、劳工与中小企业分到一杯羹。
“当然,这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台湾“中研院院士”胡胜正分析,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下,近年各地区都面临所得分配差距扩大,稍不慎就会演成为社会问题。不过,“反服贸”学运的爆发,确实也隐含青年买不起房、工作低薪的结构性问题。
一年来,青年政策成了执政者的“主菜”。毛治国也多次表示:要为青年找出路;大家都在努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让青年买得起房、生得起孩子。
留给台湾社会一个“乱”字
3月18日之前,就有团体扬言要重回“立法院”、“行政院”,再搅起一波浪花来。可是,“太阳花学运”究竟给台湾社会留下了什么?
台湾《经济日报》18日社论表示,近年来亚太地区几乎没有例外地利用经贸整合协议来降低贸易障碍,台湾却因政治原因迟迟无法开花结果,使得产业与社会各界都陷入一种焦躁不安的忧虑中。过去想借两岸经贸协议来搭上亚太经贸整合列车,如今似乎愈来愈难。当局须考虑如何用新思维开创两岸经贸整合格局。
台大政治研究所侯汉廷则指出,“太阳花学运”耗费了大量社会成本资源,“台独”声势高涨,民进党大胜。学运“开启社会乱象”,今日你为自己理念违法,明日他也能为自己利益违法。
台湾《联合报》18日社论称,“太阳花学运”更对台湾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都造成了冲击。诉诸非法的占领手段,不仅使公权力与社会秩序濒于倾颓的险境,也导致外界无法以理性的态度探讨相关问题的是非曲直。留给台湾社会一个“乱”字,学运团体是不是也该反思了?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