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读经诵典,孩子人文素养“第一课”

2014年12月26日 13:44:00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北市私立复兴中小学内,古色古香的国学堂。

  台北市私立复兴中小学内,古色古香的国学堂。

  古人云:“春读经,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祭孔、读经、学诗词在岛内校园已蔚然成风。久而久之,不少孩子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出的儒雅风范,让人不得不感叹传统经典文化的树人之功。

  祭孔仪式走进校园

  位于台北孔庙附近的台北大龙小学,在传承经典文化上可谓独树一帜。比如,一、二年级要学习《弟子规》,三、四年级要学习《三字经》,五、六年级要学习《论语》。更为特别的是,学校把每年参加祭孔大典演出,当作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祭孔仪式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其间,每一个舞蹈动作,都传递出进退谦让的礼仪规范,体现了礼乐教化的功能。近年来,祭孔仪式走进台湾校园,让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岛内得以薪火相传。

  不过,在一些校园里,祭孔仪式因其参与性、自主性强,被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台南市私立兴国高中举行的校园祭孔中,校长会亲自给每个学生右手虎口处“点朱砂、开智慧”,祝福学生在未来的考试中考出好成绩,颇受学生欢迎。

  高雄师范大学不仅在祭孔仪式里加入Q版孔庙及人偶,还安排外籍学生表演相声“子曰”,请老师编摇滚八佾舞,使得祭孔典礼充满青春活力,让学生们大呼过瘾。

  传统国学融入课堂

  除了祭孔仪式之外,岛内学校更是把中华传统经典国学带入课堂。

  台北市私立复兴中小学是一所私立双语学校,开设有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采访时,校长李尹绪瑛一身素雅的旗袍着装,谦谦有礼地向记者介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对经典文化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

  “饱学经典诗词,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李尹绪瑛认为,经典诗词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对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发扬十分有益。

  为了让孩子们学经典、开智慧,复兴中小学专门设立读诗诵词的国学堂。当记者随李尹绪瑛来到国学堂时,一位正在自习的高中生主动礼貌起身,鞠躬问好:“早安!”

  步入国学堂,一块写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大牌匾高挂于国学堂侧墙,几十张古香古色的木桌椅整齐排列,教室后墙书柜里排放着国学经典书籍,如《论语》、《千字文》、《庄子》、《老子》等等。

  “复兴中小学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推行不遗余力。”李尹绪瑛告诉记者,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考虑到经典作品文辞艰涩,学校会选择一些课外选读教材,如中华传统成语故事等;而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们还会把一些名家的古诗词句穿插其中,有针对性地传授灌输,用经典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诵读之后体会要义

  在岛内,台湾教育部门要求对小学到高中教材的解释,统一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同时又要求教师对不同的解释多加掌握,以便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据说,一本《论语》,台湾语文教师要通读几十遍,几乎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对此,有关人士表示,背诵国学只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把经典融入生活,今后若遇到困难,就可以从中获得灵光乍现的智慧。

  据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介绍,台湾的语文科目包含语文和国学两个范畴。通常情况下,每所学校都会在基本教材与补充教材之间合理安排经典作品。比如,小学阶段在识字基础上循序安排诵读《三字经》、儒家经典和古诗词,中学阶段则设置了一些必修或选修的课程、学分。

  在段心仪看来,教学不能使用教训的方式,否则效果一定很差。在岛内,教师们时常会引经据典,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好让学生慢慢体会经典的要义。

  “孔子会不会自黑?会的,别人形容他是丧家之犬,他还会承认。”在一次公开课上,《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与弟子走失后发生的故事,被台湾第一女子中学的高级教师陈丽明这样解释。她告诉学生,自黑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另一种自信的表现:“你看,孔子都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回避?”

  在教授经典国学之时,岛内教师不仅会讲孟母三迁,还会说消防员、救生员的故事,原因便是担心孩子们从小都要当科学家、政治家、大将军,好高骛远。“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将来不一定个个都要成为大人物,只需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即可。”一位资深语文老师如是说。

  采访手记>>>

  通变,方能古为今用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曾说过,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因为学了英文后,有人可能大半辈子都不会去用它。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偏颇,可细究下来,也并不无道理。

  中华传统文化悠久而博大。为了推动中小学生读经典、开智慧,台湾教育部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举办读经会考,建立读经成绩鉴定机制,使中小学生踊跃读经诵典,中华传统文化也就这样薪火相传下来。记者驻台采访时发现,岛内不少词汇的古早味、文化味更足。比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于尊重古语序和声调的缘故,台湾仍说成“得兼”;对穷人,台湾称其为“待富者”,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则被叫作“博爱座”等等。

  不过,学习经典最重要的还要学会“通变”,如此方能古为今用,以古人经验增长自 己的智慧。正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古为师却食古不化,那还不如不学。眼下,素质教育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孩子们诵读经典不仅需要老师、家长的指引,更需启发式教育,让他们从经典中品味古人深意,把经典思想融入现实生活,这样遇到 困难时才可以从中获得灵光乍现的智慧,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要义所在。(本报记者 李向娟 文/图)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黄露佳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黄露佳

原稿件来源:福建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