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娘子”张平宜:为麻风病康复村孩子奔走的十年

2014年12月23日 08:44: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娘子”张平宜:为麻风病康复村孩子奔走的十年

  张平宜和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过去十年,被称为“台湾娘子”的张平宜,一直在为麻风病康复村的孩子到处奔走。1999年,台湾女记者张平宜在四川、云南的一次采访,让她偶然间闯入了麻风病康复村。如今,医疗的进步已让麻风病渐渐变成历史。但这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远远没有结束。近日,在结束了新书《触》的全国宣传,举办本年度最后一场读书分享会之前,张平宜在成都接受了华西都市报的专访。

  谈新书

  主动释出关怀触碰“隐形人群”

  或许是记者出身的缘故,张平宜对文字的原创性有着近乎执着的坚持。她说,新书是她想自己动笔,为社会呈现一个真实的张平宜。同时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公益组织的十年成长经历。这次的简体版内容增加了5万多字,还有一个10年手记。

  “内地版取名《触》,是想传达一个触碰的概念。”张平宜说,麻风病过去是不可碰触的一群人。她是一般的社会人,去触碰他们的世界,双方因触碰而有所认识和了解。

  过去十多年,张平宜一直在身体力行这种触碰的概念,把自己当做正常世界和麻风病人之间的桥梁。她四处奔走,让麻风病康复村的情况被大家知晓。她用在台湾写文章、演讲、卖书的钱及募得的善款,建立起明亮宽敞的教学楼……如今,已先后有2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有些人因为她,命运得到了改变。其中就包括她的助手,一个叫李一扬的23岁小伙子,“我跟他讲,有机会要走出中国,看看世界,那才叫人生,才叫生活。”

  谈孩子

  “我最遗憾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

  在2011年前,张平宜的生活被切割成两半,一半在台湾,一半在麻风病康复村。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她的生活被切割得更加零碎了。除了往来两地外,还要分出一些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去麻风村的频率没有以前那么勤了。但每次“张阿姨”来了,孩子们的亲切,雀跃,就像昨天刚刚分别的家人一般,这让张平宜觉得很“窝心”。

  当然,孩子们也经常让她痛苦。“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说服他们的父母。”按张平宜的设想,麻风村的孩子也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样,读书,念大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为了让辍学打工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张平宜在青岛开办了名为“希望之翼”的培训中心。孩子们白天到张平宜的弟弟在青岛开办的工厂打工,晚上到培训中心上学,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李一扬曾在这里度过三年,他表示:一开始很累,后来适应了,就觉得很充实,“很好玩,跟上大学差不多。”

  即便如此,张平宜还是坦承:作为师长,人们总是以培养了多少大学生,多少人进清华进北大而津津乐道。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我毫无成就”。

  在四川一所由她创办的学校里,目前有在校学生500名。由于离家远,近一半学生住校,整日吃喝拉撒都在学校,张平宜对住校学生的感情尤深。“就像自己养孩子,有感情了,当然就有期待。”张平宜说,孔子“因材施教”,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龙成凤,“但看到适合读书的孩子放弃了,真是‘捶心肝啊’。”为此,她曾试图去说服家长,没用。“我对他的那份期望,对抗不了父母对他们的牵制。”最后她说自己想通了,一切都是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运。“要是我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就好了。”

  谈未来

  或将转向经验分享的道路

  张平宜说,麻风病在台湾地区那么多年,一直在她的记者生涯快要结束时,才接触到这部分群体。从记录事件的人,进入事件本身,变成了参与者……这一切都是命运的指引。10年前走进来时,自己的角色是让这群孩被外界看见;未来十年,她希望通过麻风病人不再受特别对待,他们的下一代可以过上正常生活。

  张平宜早已把希望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孩子们就是她的家人。和他们在一起,她说自己经历过痛苦,也收获了喜悦。她说,在这里,她不是来做公益的,更像是来这里生活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 吴小川

  人物名片

  张平宜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社教系,曾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2000年离开新闻界,协助成立中国麻风服务协会,投入两岸麻风救援义工工作。2011年7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动楷模称号;2012年2月,获评央视“2011感动中国人物”。讲述其10年经历的书《触》今年初在内地发行简体版。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华西都市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