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兮高山,潺潺兮溪流。蓝天白云映衬着翠绿的中央山脉,浊水溪在村边缓缓流淌。
16位身着泰雅传统服装的小学生手持提琴,登上亲爱村村民广场简陋的舞台,将手中的弓与提琴的弦轻轻一碰,美妙的乐声传出。那一刻,大自然、比大自然更宽阔的人的胸怀,成了他们真正的大舞台。
一曲《感恩颂歌》奏罢,掌声响起。首度登台表演的小乐手们,表情由腼腆变得从容,又接连表演了《吉普赛之歌》《拿波里之歌》《拓荒者跺步》三首弦乐合奏,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喝彩声。
记者正是台下为之惊艳的观众之一。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近日邀请大陆驻台记者到南投县仁爱乡采访,亲爱村、“亲爱爱乐”是大家最期盼的采访重点。
亲爱村由亲爱、万大、松林三个部落组成,户籍人口1400多人,海拔超过900米,交通闭塞,村民都是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一半泰雅人,一半赛德克人。而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意大利。这两者怎会在这高山部落,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邂逅呢?
故事缘起于8年前,当王子建、陈佩文夫妇俩得知亲爱小学有两名老师缺额,决定一起到偏乡执教。喜欢小提琴的陈佩文常在下课后练琴,学生们投以好奇的眼光,6年前终于有一名学生鼓起勇气说想学琴。经济并不宽裕的部落家庭,哪里买得起小提琴这样昂贵的贵族乐器?就为了让孩子们“下课后不要去打架”这样一个简单念头,陈佩文省吃俭用买了4把小提琴,找了4个学生,每天中午教他们练琴。亲爱部落里“爱与乐”的故事自此开始。
台湾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具有天生的乐感,但要让先辈们摸惯弓箭、猎枪的原乡小孩学会演奏提琴,谈何容易。陈佩文耐心地手把手教学,学生放学后6点到9点留校练习,琴练完就写作业。想学琴的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地假日也在练习,她连家庭生活都顾不上了。
不理解首先来源于自己的丈夫王子建,两口子吵得差点离婚。吵不过妻子的王子建,在“冷战”一年后决定把家庭与教琴结合在一起。
“我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愿意付出的老师。”王子建回忆说,自己原本计划教书几年后转行IT业,但小提琴的出现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支持妻子,王子建下山找制琴老师学艺,还向银行贷款30万元(新台币,下同),买了制琴配备、材料。原本英文很差的他,买了十几本英文提琴制作教材,通过查字典、问学校英文老师、网上翻译,“土法炼钢”,边学边练,先是学着修琴,因为买不起琴,后又学着制琴。
另外的不理解来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有些家长来学校吵闹,说“原住民小孩”读书后反正都要出来做工,花钱费时间学提琴干什么。类似的质疑与阻力持续不断,直到部分村民开始学着制琴、直到“亲爱爱乐”去年在南投县音乐比赛夺冠才消失。
梦想慢慢迈开了脚步。陈佩文负责教琴,王子建负责教学生制琴,另外还是厨师兼司机。他每天把学校营养午餐剩下的材料,炒成一锅饭给练琴的学生当晚餐。晚上9点练琴结束后,再把学生一个一个开车送回家。
学生们学琴的热情越来越高,学校也组建了“亲爱爱乐”乐团。但王子建夫妇发现,有的学生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开始远离小提琴,整个人变了,打架、喝酒、交通肇事,原本能拉出优美琴音的手,竟去建筑工地喷灌水泥浆。有的学生到初中念书,原本约好放学后回乐团练琴,却一个个不见了。
为了“不可以再错失一个孩子”,王子建夫妇决定将音乐教育从小学延伸至初中、高中甚至大学。3年前,他们将几个孩子送进草屯初中音乐班。音乐班没有宿舍,孩子需要住处,王子建就几经周折贷了650万元,买下草屯一栋五层楼房。为了接送小学部的孩子下山学琴,他们又贷款250万元,买了一辆商务车。
住和交通的问题解决了,学费却没着落。学音乐是件奢侈的事情,一个初中音乐班学生一学期学费及杂费多达73400元。此外,还有房贷、车贷、油钱、假日送孩子下山的三餐花费,孩子要考上高中音乐班又得帮着交费补习英语。为了山下的初中生、山上的小学生,总共50来个孩子,王子建夫妻俩每月11.5万元的薪水几乎花光,但毕竟杯水车薪。
为了缴交学费,王子建曾向南投县政府申请补助,但却因“小提琴是西方乐器”被拒,一度愁到要去草屯摆摊卖蛋糕筹钱。还好有一位台北爱心人士发起虚拟“积木基金”,3天内募到60万元,暂解燃眉之急。但学生不断毕业,由小学而初中、由初中而高中,筹钱始终是他们的头号难题。
好在他们的故事传出后,岛内爱心人士接连伸出援手:台湾交响乐团的乐手常来义务教学,连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都曾义务上山指导;一些二手琴送进了学校,让他们省下买琴的钱。王子建也在网络公益平台发出募款计划,希望得到更多爱心捐助。
“我们学校毕业的孩子,我们还是持续关注并极力培育,生怕因为环境而埋没了孩子,因为知道了解,所以一直督促自己,哪怕只是一次的疏忽,却输掉了孩子精彩的未来。”王子建说。
除了咬牙坚持让孩子们将音乐之路走下去,王子建夫妇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用小提琴改变部落。亲爱村村民超过四成外出谋生,留在山上的只能种卷心菜、牛番茄、生姜等短期蔬菜,看天吃饭,或是做板模工、打零工。而村子周边满山都是枫树,枫木正是制作小提琴最主要的木料。
王子建夫妇决定教授村民制琴技艺。在他们的培训下,亲爱村目前已有4位专业制琴师,还成立制琴班,设立了得到中彰投就业服务中心专项资助的“部落弦乐工坊”。在近百平方米的工坊里,记者看到已制作好的20多把手工琴。现任村长洪文全说,最终希望这个工坊能产出卖得了十万元以上的提琴。
“老师(指王子建、陈佩文)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洪文全说,制作小提琴是高经济价值的产业,如果能由此慢慢转型,有一天外出的人才愿意回来,这个村就会改变。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音符、文字、数字,是掌握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我相信音乐能让人变幸福。”王子建说,通过小提琴,有一天,原乡、原乡孩子的命运一定能改变。
为了让亲爱村人人能拉琴、人人能制琴,变成台湾独一无二的“小提琴村”,他们夫妻俩在2008年制订了一项“十二年计划”。虽然“亲爱爱乐”今年3月首次参加台湾地区学生音乐大赛,就获得小学弦乐团第一名的佳绩,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但这条路很远,也很难。陈佩文就告诉记者,她家目前虽已还清车贷,但“房贷还欠着”。
他们希望有一天,能有学过琴的孩子愿意回来接下担子,他们就可以放手离开。记者问:“如果没人回来怎么办?”王子建答道:“那我们就继续做下去,没有期限。”(记者 陈斌华)
[ 责任编辑:黄露佳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黄露佳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