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选举与经济决定论思维反思

2014年12月05日 10:14:00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刚刚过去的“九合一”台湾地方选举中,国民党不仅没能守住南北分界的浊水溪,甚至丢掉了蓝营的大本营淡水河。舆论普遍认为,国民党遭遇自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失败和危机。

  台湾地方选举传递出什么信息?很多人说这是选民对马英九的教训。因为他得罪了传统铁票军—工—教系统,因为他与王金平党内恶斗,因为他政绩不佳,因为国民党内部等级化和老龄化,等等。这些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又浮于表面。否则,两年前即2012年的“大选”中许多问题业已存在,为何当时马英九能高票当选?

  有人说这反映出台湾民意如流水。从过去20年的选举来看似乎不错,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如流水的台湾民意?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习惯性地秉持经济决定论思维,认为只要把台湾经济紧紧绑在大陆经济战车上,台湾就跑不了,甚至认为台湾人支持国民党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事实恰恰相反。悖论一,大陆给予台湾南部农民的好处越多,民进党在台湾南部地区的支持率却越高。在高雄市和台南市的选举中,民进党不费吹灰之力拿下70%的选票,创下地方选举纪录。悖论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给予台湾不少优惠,台湾年轻人却不领情,搞起了“太阳花运动”。悖论三,本是地方选举,治理台中卓有成效的国民党候选人胡志强却大败对手20万票,同样有口皆碑的朱立伦在新北也仅仅赢得对手2万张选票。而刚刚出现“气爆案”和应对登革热不力的民进党候选人陈菊在高雄的得票率是对手的两倍还多。

  这些悖论是我们反思台湾政治和两岸关系的好机会。首先,政治与经济有密切关系。我们最熟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处理政治问题尤其是危机性政治,首要出发点也是从经济上找原因。但事实上,政治属性有其自主性。比如政治的情感因素就不是经济因素所能替代,有时甚至重于经济因素。台湾南部选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中东等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少发达国家的政治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代际政治诉求存在差异。一份持续30年覆盖80多个国家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表明,成长于经济困难之中的人们更多地以经济因素看待政治问题,属于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物质主义”,政治稳定是他们的最大追求。而成长于经济富裕时期的人们则属于“后物质主义”,其要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来自于生活质量和情感上,比如好的空气和自立自尊,而且他们更善于以新形式去表达政治情感,甚至不惜违法。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民进党比国民党更好更能干,而是情感驱使着选民要求换人换党,把对现实的不满移情到执政者身上,把未来的期许投射到在野党。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李宁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李宁

原稿件来源:北京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