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今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如是说。
甲午战败后,1895年4月,清廷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其后,台湾同胞展开了长达半世纪的武装和文化抗日斗争,艰苦卓绝,可歌可泣。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往事并不如烟。在台湾光复69周年前夕,新华社驻台记者踏访台湾北、中、南部抗日史迹,邀请三个抗日爱国家族的后人实地追述血泪交织的家国往事。(编者按完)
古朴却不失华美的福州式戏台,已听不到当年的弦歌。站在回廊下,望着空无一人的大花厅,难免生出悠悠怀古之情。
沧海百年,时光流逝,台中雾峰乡里的这座古宅沉寂了下来,不知还有多少人知晓一百多年前主人曾在此商议抗法与抗日大计,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个名门望族的子弟们在国破家亡之时的苦痛与付出,以及那份代代承传的爱国情怀。
晚清风云:保乡卫国的林家“栋军”
近日,雾峰林家后人林光辉带着新华社驻台记者回返故宅。戏台前、花厅下,他感慨追忆起家族往事。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开台祖林石从福建平和渡海来台。咸丰、同治年间,林家子弟文察率乡勇效力清政府,受名将左宗棠重用,因战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却不幸殒身于漳州万松关之战,年仅36岁。清廷追封林文察为太子少保,因而雾峰林家宅邸得冠“宫保第”之名。
如今的林家老宅古意盎然,三院落、五进深、十一开间的宏大规模仍可见当年的兴盛,墙上拓印的李鸿章所赠题字虽已斑驳,却也明证了这个台湾世家当年的显赫地位—历史有时何其吊诡,也正是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
林文察过世时,长子林朝栋只有13岁。因深受父亲影响,他自幼好读兵书,日后亦成为忠义武勇的将才。1884年,法军进犯台湾基隆,林朝栋奉台湾巡抚刘铭传之命,率乡勇北上抗敌。
“我曾祖父带了500人赶去支援清军,浴血半年,多次击退法军袭击。”林光辉告诉记者,林朝栋的作战表现深得刘铭传赞赏,其所率乡勇营队后被扩充为“栋军”,成为清军正规部队。台湾建省后,林朝栋还协助刘铭传推行新政,建设宝岛,包括兴建台中城、修筑铁路、屯垦开荒等。
然而,当时之中国国力衰弱,风雨飘摇。“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栋军"大半调防北台湾,驻守基隆狮球岭炮台。1895年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时,"栋军"被台湾巡抚唐景崧调回台中。队伍离开基隆,才走到新竹一带,就听说台北失守了。”林光辉说。
对于这段历史,有学者认为,“栋军”曾在基隆一带抗法作战,若能留防北台湾,日军恐怕不能轻易攻进台北城,抗日武装也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在台湾中南部更好地布防。
1895年5月,唐景崧下令官员3天离台内渡,人数多达150人。林朝栋将家眷送往泉州避难,自己则留守台湾,筹划率部迎击日军。“他本决心战到一兵一卒,家门口还摆满了油,若战败就一把火烧掉宅子。但朝廷下旨,要求台湾所有文武官员返回大陆,林朝栋不走便是抗旨。”林光辉说。
唐景崧内渡后,林朝栋才只身前往厦门。坐在大花厅里,林光辉感慨道:“可以想见,我的曾祖父最后一次坐在这个地方,内心是多么纠结和痛苦。那一走,他便再也没能回来,带着一腔遗恨,在大陆抑郁而终,过世时才54岁。”
林朝栋离台后,留台的“栋军”将领率部与黑旗军及各路义勇继续坚持抗日。1895年8月,反抗军与日寇在彰化八卦山展开大会战。这场台湾抗日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持续数昼夜,日军统帅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炮击重伤,日军少将山根信成被击毙。因战力相差悬殊,反抗军最终不敌,壮烈牺牲者达四五千人。
时间过去近两个甲子,八卦山上,一处古树荫翳之中,一门古炮指向不远处的大肚溪,侧后方一座不大的祠堂里供奉着当年保台卫国将士的英灵。1965年,人们在此地发掘出679具骨骸,经勘查认定正是八卦山战役中牺牲的抗日烈士。
“那一战,有多么惨烈,很难想象。每次来到这里,我的心里都很不好受。”林光辉站在祠堂前说,他身边的出租车司机则双手合十,对着烈士牌位拜了三拜。
投身辛亥:舍富贵而革命的林祖密将军
雾峰林家的大花厅正堂挂着一副楹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林光辉又说起林家不为人知的一段往事:林家内渡之后,为处理在台家业,林朝栋曾派儿子林子佩返台。日本殖民当局得知后派人前来拜访。
“林子佩就坐在这副楹联前,他拒不和日本人讲话,只在纸上写了几句,就不再搭理。”林光辉说,“林子佩当时才19岁,就有如此胆魄,可惜隔年就病死了,有一种说法是被日本人下毒害的。”
林子佩的兄弟林祖密,是林光辉的祖父。大花厅一侧的墙上,挂着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的遗像,可见林祖密在林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897年,林祖密受父委派返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包括林祖密在内,台湾有识之士听闻这个消息,特别高兴,清政府垮台了,台湾复归祖国有望了。”林光辉说。
据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后人丘秀芷撰文记述,林祖密在民国初年曾大力支持罗福星、张火炉、余清芳等人在台湾的抗日武装斗争。
1913年春,林祖密放弃在台产业,举家前往厦门,并向日本驻厦领事馆提出退出日本籍的要求,同时向民国政府申请恢复中国籍,成为1911年之后台胞恢复国籍第一人。
“祖父决意放弃日籍时,日本人曾以土地、产业和贵族身份相诱,但他不为所动。”林光辉说,祖父迁居大陆后,日本殖民当局没收林家山林两万甲,廉价收购水田两千甲,致其樟脑、制糖产业多遭废弃。
“但祖父毫无悔意,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汉民族岂能受倭奴之辱"。”谈到祖父的民族意识,林光辉不无骄傲。
孙中山先生亦听闻林祖密的事迹,于1915年派人拜访并邀请其参加革命。“受中山先生救国精神感召,祖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林光辉告诉记者,袁世凯窃国称帝后,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浪,林祖密变卖家产,筹得10万两白银捐作军饷,组织队伍参加讨袁护法战争。1918年,孙中山任命林祖密为“闽南革命军”司令,后授少将军衔。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不到半年,林祖密在福建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48岁。
多年来,林光辉四处寻觅,找到许多历史证物,其中包括林祖密恢复国籍的证书,还有与孙中山的通信函件等等。“祖父从台湾回到大陆,追随中山先生革命,是我们家族最骄傲的事情!这些资料不仅是雾峰林家的记忆,更是两岸命运相连的见证。”
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曾如是评价林祖密的一生:“革命不难,舍富贵而革命为难;舍富贵而革命不难,能审国族,辨忠节,而舍富贵以革命为尤难。台湾林祖密者,盖能此尤难也。”
日本殖民台湾期间,雾峰林家留在岛内的子嗣深怀国仇家恨,投入非武装反日斗争者不乏其人,代表人物有一生不说日语、不着和服的林献堂,还有创办“栎社”、以诗文存留民族文化薪火的林朝崧、林幼春等。
1946年,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台湾知名人士自发组织“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拜谒黄帝陵。因暴雨受阻,“致敬团”未能抵达黄陵县,改在耀县遥祭。林献堂在致辞时说:“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这两行几年前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引用的诗句,出自林朝崧笔下。1901年,这位晚清秀才与诗友在台湾创设“栎社”,他的诗作多描述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文人苦闷的心境和对祖国的思慕。
雾峰林家林祖密将军纪念协进会会长林义德带着记者走进“宫保第”里的一间小屋,墙上挂着不少书法作品,其上抄录的都是“栎社”诗文。林义德拿出自己手书的扇面赠与记者,其上便是林朝崧的诗作。
“关于雾峰林家的传承,不只是要让今天的人们看到其建筑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历史,看到几代林家人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历史,让大家都要爱国、爱乡。”林义德说。
全民族抗战:林家后人没有缺席
“祖父返回大陆参加革命,不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为了什么?伯父曾跟我讲过,祖父这样做,是要给后代留下一个典范—日本人占了台湾,难道台湾人就甘当顺民,不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了吗?”林光辉说。
他指着“宫保第”一进院落里的一间屋子说,那是林祖密的女儿林岗曾经住过的。“她18岁时一个人跑去了南京,后来投身抗日,1949年之后留在了大陆。”林光辉说。
林岗,原名林双盼,1918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父亲遇害后随母返回雾峰老家。亲身体会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屈辱。这个将门之女在1936年秋重回大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她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
战事日紧,金陵告急,林岗随人群出了城,第二天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其后,她辗转到了重庆,在那里加入了妇女难民服务队。
林岗的哥哥林正亨则在1935年前往大陆,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才3个多月,他就参加了昆仑关大战。
1944年,林正亨告别已怀有身孕的妻子,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隶属抗日名将孙立人部。行前,他拍了一张戎装照,照片上还题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戎装难掩书生面,铁石岂如壮士心,从此北骋南驰,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头将球,饥餐倭奴肉与血。国土未复时,困杀身,心不歇。”
次年一次战役中,他与同袍追击日军,展开肉搏战,身中16处刀伤。所幸,战友清理战场时发现了昏迷的林正亨,但捡回一条命的他仍落下了残疾。
抗战胜利后,林正亨致信在台湾的母亲,信中写道:“台湾光复,父亲生平遗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个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
其后,林正亨回返台湾,林岗则留在了大陆。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和许多家庭一样,分隔两岸的雾峰林家人只能无奈哀叹:海峡咫尺却不能相见。
十月的台中,正午阳光依旧炎烈,林光辉走出“宫保第”,身后没有影子。与其相识多年,记者明白,他的心胸里遗传着先人一以贯之的情怀,他也矢志要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两岸年轻人。
“林家这个"林"是两个木,一个木在福建,一个木在台湾,一个木是国,一个木是家!雾峰林家已然没落,但子孙无怨无悔,我们为先人的牺牲奉献感到骄傲,为我们家族的爱国精神深深自豪!”林光辉说。(记者陈键兴、韩淼)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