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两岸亲情

2014年09月26日 08:25:00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特殊的地方:眷村

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两岸亲情

  眷村中的巷道

  1949年,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当初跟着国民党来台湾的人,一直都以为他们很快就会回去了,可是没想到,由于长期严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的国民党当局,这一留就是几十年。  为安排自大陆迁台人员及其眷属,台湾当局兴建大量房舍,称为“眷村”,而生活在此的,称为“荣民”。“眷村是台湾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窄义来说,10 个人中就有一个和眷村有关系。广义上,7 个中就有一个人和眷村有关。”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60年的情感与记忆。

  吃的是思乡情

  麻辣够味的辣子鸡丁、外酥内脆的烧饼油条、扎实带劲的山东馒头、酸劲十足的东北酸菜白肉火锅、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当然还有红烧、清炖两相宜的牛肉面,以及饺子、麻辣锅、包子、甜酒酿……这些当今台湾常见的口味最初都来自1949年前后的大陆移民。而眷村,正是大陆移民中最具代表性的群居聚落。

  以隶属空军的三重市三重一村、台中清水信义新村和银联二村为例,部队迁移到台湾之前,曾长期驻扎四川、贵州一带,来到台湾之后,他们还是吃着麻辣的四川菜,将口音与川菜都移植了过来。而居民以云南人为主,米干、米线是他们的主食,其饮食特色影响了附近平镇、中坜地区,形成了云南美食的大本营。

  身在海峡对岸,为的只是养家糊口、聊慰思乡之情,没料到却创造出精彩丰富的现代台湾饮食,使宝岛成了浓缩大陆各省的美食地图。

  学的是思乡情

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两岸亲情

  台湾某眷村中一家人的合影

  大部分眷村第二代都在台湾出生。从会说话或识字开始,大陆老家的地址就成为眷村子弟必背的功课,即便有口无心,倒也滚瓜烂熟。也许近在福建、江浙,也许远达内蒙古、东北,当时谁也不知道,背这些地址到底有没有用,亲自踏上父母亲故乡的那一天到底会不会来。但逢年过节时,遥祭大陆列祖列宗的固定仪式绝不能免。晚辈双手拄香在胸前,似懂非懂地听着长辈们操着家乡话喃喃自语。对下一代是家庭教育,对长辈则是刻骨乡愁的自我疗愈。直到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眷村长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唯有两鬓飞雪。生离死别几十年,他们大多期待子孙能够一起返乡,见见烽火下残存的亲人,细诉故乡泥土上的童年踪迹。

  玩的还是思乡情

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两岸亲情

  台湾老眷村摄影

  在电视还没发明的年代,眷村娱乐似乎有许多的可能性,而收音机无疑是主角“魏龙豪、吴兆南上台一鞠躬!”这句开场白相信眷村人大都耳熟能详。相声大师在段子里抑扬顿挫、说学逗唱,不断抖包袱、添笑料,听众凑着收音机边上竖直耳朵,即使不是每个段子都那么好笑,依然跟着如浪潮般一波波的罐头笑声“穷”开心。也许因为珍惜,因为单纯,所以很简单就得到快乐。神奇的收音机也为大家送来京韵大鼓、数来宝、铁板快书等各种曲艺,还有扣人心弦的广播剧、闽南语老歌和京剧。特别是京剧“西皮、二黄”的高亢悠扬、锣鼓钹铙节奏的清脆有力、票友断续清唱着似懂非懂的京剧唱腔,流泻交织在鸡犬相闻的巷子里,彻头彻尾营造出最对味儿的眷村氛围。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求是理论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