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青春作伴好还乡——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夏令营30年回眸
从起初的一两百人到如今固定的千人规模,从海外招募为主到岛内踊跃报名,从游山玩水、“走马观花”到“有的放矢”地考察求学就业……光阴荏苒,30年间,全国台联每年夏季举办台胞青年夏令营,邀请一批又一批来自台湾和海外的台胞青年还乡,在两岸民众往来中写下一章又一章动人的青春诗篇。
“台胞青年夏令营是不是最早开展的两岸交流活动,不好下结论。”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说,“但是能够坚持30年且达到千人规模的,我敢说只此一家。”
发轫于隔绝状态
1984年,海峡两岸尚处在隔绝状态。咫尺天涯,神州大地对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彼时,国民党老兵们还在奋力抗争,希望能返乡探亲;其他台胞想要回乡,即便借道香港或东南亚,也只能偷偷摸摸。
就在这样的历史情境里,台胞青年夏令营“横空出世”。通过驻外使领馆和华侨社团的宣传招募,约130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巴西等国的台胞青年来到中国大陆,与70多名大陆台胞青年齐聚大连和北京,交流联欢,历时10多天。
当年负责带团的现任全国台联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华昱回忆说,在那个年代能回大陆走走、看看,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海外营员大都十分激动,“看个不停、问个不停”,参观青少年宫、种植象征友谊的常青树、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很多人说大陆之行毕生难忘”。
“营员年龄参差不齐,从20岁的在校大学生到40岁的公司职员,甚至还有家长要求参加。”王华昱笑着说,“他们觉得机会难得,可以说是踏上祖国大陆的唯一途径。我们在招募时也就不对年龄作过高要求了。”
从那以后,全国台联每年举办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人数多时有近200人,少时仅几十人。1988年,举办到第五届,开始出现来自台湾本岛的青年身影。“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我们随即开始面向岛内招收营员。”王华昱说,夏令营从此真正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
1990年,第七届,营员们在延安宝塔山下举行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响彻延河;1992年,第九届,营员们参加卢沟桥“醒狮杯”越野跑比赛,青春笑脸洋溢着“我是中国人”的骄傲;1996年,第十三届,营员们畅游长江三峡、登黄鹤楼望远抒怀;1999年,第十六届,营员们探访河洛,寻根问祖,面对奔腾的母亲河热泪奔流……
“我至今记得站在黄河边的那份心跳。”台湾夏潮联合会会长许育嘉说,如果没有夏令营,不知道自己会在多少岁才能踏上河洛故土。
嬗变于多事之秋
“2000年至2003年,参加夏令营的人不多,这与政治气氛有关。”后来担任岛内招募工作的许育嘉回忆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民进党上台执政,岛内“台独”论调甚嚣尘上,初有起色的两岸交流遭逢困境。“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疫情,夏令营干脆‘喊卡’。”
没想到2004年,全国台联做出惊人决定:将夏令营扩充到千人规模。“这在当时,是需要魄力和远见的。”许育嘉说。正是这次阵痛后的嬗变,让台胞青年夏令营走向“新天地”。
从此以后,以“龙脉相传·青春中华”为主题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始出现在每一年的暑假。北京开营、去往各地举办分营,或是各地开营、汇聚北京闭营的形式,逐渐成形。由于人数众多,一届夏令营需要征用全国台联几乎全部工作人员带队,参与组织的省区市也多达一二十个。
“我们以‘滚雪球’的方式,联络更多的社团友人帮忙招募营员,情况越来越顺利。”王华昱说,“夏令营开始‘设门槛’,必须是从未到过大陆的台胞青年才能参加,以保证效果达到最佳。”
2005年连宋访问大陆之后,台湾年轻人“放眼看大陆”的诉求更趋积极,夏令营备受青睐。2008年以来每年报名人数达到3倍甚至更高。“尽管有很多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很多人觉得台胞青年夏令营比较有保障、内容更丰富。”许育嘉说。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初参加夏令营的台胞青年当了爸爸妈妈。孩子长到20来岁,他们就鼓励儿女们报名参加台联夏令营。”王华昱说,这份岁月带来的“品牌忠诚”,如今已是夏令营弥足珍贵的财富。
据统计,2004年以来共有约1.5万名台胞青年参加夏令营,90%左右来自岛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漠草原、城市乡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青春足迹。活动内容也从参访风景历史名胜,拓展到与大陆学生座谈交流、参观知名企业、聆听著名学者讲座等。
2011年,以台胞青年夏令营为主体的两岸青年万人大联欢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营员,联欢时并与“电音三太子”击掌称赞的一幕,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传为佳话。
精进于和平年代
一次短暂的夏令营可能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旅行。“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调整夏令营形式,希望添加更多有意义的内容。”曾在全国台联联络部主持了好几年夏令营工作的杨毅周说,专业化、精细化的趋势近年来已然形成。
“历史专业交流团”“医学专业交流团”“少数民族交流团”等分团备受追捧。走进高校的交流活动更加细致,尽量满足台胞青年在继续深造、学科交流方面的了解需求。2013年以来,邀请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著名台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等作讲座,针对两岸交流热点议题答问互动,也成为备受欢迎的品牌项目。
“现在的台胞青年夏令营,可以说更像一个万花筒。带着不同目标的营员,就能得到不同的收获。”王华昱说,“例如,关心历史文化研究的同学,可以听到专业导师的讲解,结合实地考察,不啻为一个生动的‘田野课堂’。再如,有意到大陆发展的同学,可以通过企业走访、学者讲座和与大陆学生的脑力激荡,了解到第一手情况。”
“不论是求学还是就业,大陆都有比较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如果不是亲身来走一趟,是难以发觉的。”许育嘉说,两年前有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硕士生,经过夏令营的10数天游历之后,决定赴京深造博士。“最近他告诉我,正为新疆的一个文化博览会设计场馆。这样的机会在台湾想都不敢想!”
慢慢地,“来大陆找未来”成为台湾营员报名参加夏令营的主要动机。在台湾政治大学修读地政的曾国勋说:“台湾的市场毕竟太小,只有放眼大陆才能找到展现才华的舞台。多了解大陆,就会有机会。”刚从台湾成功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的吕尚煊说:“通过夏令营我了解到,大陆对太阳能产业发展、毕业生创业都有政策支持,让我萌生来大陆发展的念头。”
三十而立,台胞青年夏令营现已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金字招牌”。但两岸青年毕竟成长于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彼此的了解沟通仍严重不足,加强深度互动、“且处且珍惜”任重道远。
“青年交流是一项复杂工程。”王华昱说,“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夏令营就让台湾年轻人改变观念,但相信他们亲自来大陆走走看看,至少可以有助他们更全面地看待两岸关系。所以,我们会继续把夏令营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记者 赵博)
[ 责任编辑:张玲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玲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