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广州将推广“定时定点+误时”扔垃圾,楼道垃圾桶或将全面取消,广州市大手笔的垃圾分类措施不出所料地引起争议。
相比之下,从2000年尝试“垃圾不落地”开始,台北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14年了,垃圾产生的数量由当年的3000吨/天变成了现在的1000吨/天,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台北的垃圾焚烧厂甚至出现垃圾不够烧的倾向。洁净的街头,有序排队定点定时扔垃圾的场景,作为旅游点带有旋转餐厅的垃圾焚烧厂,都引人惊叹。
为什么同是垃圾分类,台北行,广州还不行?作为几乎是亚洲最成功的垃圾处理城市,羊城晚报记者专门赶赴台北探访那里的“垃圾经”。
民众蜕变
师奶为减垃圾买菜更会省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如果上班或者出差,一定会将扔垃圾的因素考虑进去。比如晚上7点收垃圾,那我就不会安排这个时间跟人约会。”董珍銮说。
董珍銮是台北世新大学老师、教育电台主播,家住台北市北投区。
回忆起当初垃圾分类的不适应,董老师至今印象深刻。
“台北从2000年开始尝试的‘垃圾不落地’,小区边上的垃圾桶都没有了,住户家的垃圾必须定时定点送到垃圾收集车里,要自己掏钱买专用的垃圾袋。所有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如果在不可回收的垃圾里发现过多的可回收品,清洁员还可能拒收。”
在台北附近著名景点“淡水老街”,记者目击了垃圾收集车沿街收垃圾的过程。
两辆黄色专用垃圾收集车缓缓开来,播放着特有的音乐,听到音乐后,两边住户陆续来到收集点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掷到车里。匆匆而来的人群中,有花甲老人,也有黄毛小儿。
董珍銮说,因为“垃圾不落地”,原来垃圾桶放置地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消失了。这给市民造成了不便,但换来了环境好转,台北人还是觉得值得。
十四年的垃圾分类历程后,董珍銮认为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并造成台北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买专用垃圾袋要花钱,处理垃圾麻烦,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买菜做菜时一定会计算好量,以免浪费并制造更多的垃圾。”
台北市政府环保局第五科(负责垃圾分类)科长崔浩志是台北垃圾强制分类的见证者,她清楚地记得当年台北市长马英九带着整个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推动“垃圾不落地”政策的艰辛,“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小区觉悟
管委会买冰柜存厨余垃圾
“大湖公园家”位于台北市内湖区,是一个有着18年楼龄的小区,仅有两栋楼,住户约200户,在台北算是个中等偏大型的小区。
“从2000年开始,台北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分类办法,我们跟其他小区市民一样,到晚上8点就准时将分类好的垃圾提下来,排队扔到垃圾收集车里。虽然很麻烦,但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慢慢也习惯了。”小区守望相助管委会洪主委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
“但确实很不方便,碰到下雨,要冒着雨扔垃圾,如果有事错过了扔垃圾的时间,就会面临家里垃圾发臭的尴尬。在2010年,管委会征集全体业主意见后,决定改造出一个垃圾收集室。”洪主委说。
小区管委会总干事长周先生介绍,垃圾收集室设立在了地下停车场的一个房间,改造了地漏,地面和墙面都贴了瓷砖,装了臭氧机,所有费用折成人民币大概在8万元左右,其中最有创意的是花4000块买了个大冰柜贮存厨余垃圾。
“你闻一下,在外边是不是闻不到臭味?”
周总干事长说,由于冰柜密闭性好,加上低温不容易腐烂,因此容易产生味道的厨余垃圾很好地贮存起来了。他打开冰柜让记者看,里面有两个垃圾筒,一个装“养猪厨余”,另一个装“花肥厨余”。至于其他可回收垃圾,则分装在十几个密封垃圾桶里,从纸品、泡沫、塑料瓶、金属瓶、玻璃瓶等分得异常细致。
“对可回收垃圾,我们一般都要求住户清洁后再扔进来,并严格作分类,新搬进来的住户,第一件事就做垃圾分类引导”。小区管委会环保委员林女士介绍,为了监督住户按规定扔垃圾,收集室还专门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
夜市拒污
大排档异味也只有臭豆腐
到台北游玩,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是:夜市。十几个夜市,一到晚上,便摊档云集,可以遍尝台北最负盛名的美食。跟内地夜市“脏乱差”的景象相比,台北夜市情况如何呢?
宁夏夜市因离西门町商圈较近,是游客最喜欢光顾的夜市之一。晚上七八点,记者看到这里已是人潮汹涌,两溜食品摊档延伸在数百米的小街上,大家基本上只能跟着人流往前走。
记者仔细观察,偌大的夜市,虽然产生大量的垃圾,但地面基本见不着。在夜市两头及中间,放置了几个大垃圾桶,另外每一家小吃摊也有专门的垃圾袋收集垃圾。同时,每一间档口都安有废水胶管,污水直接通过胶管排到地下,因此地面也没有内地餐饮业常见的水渍和油渍。
唯一感觉有不适的是气味,如臭豆腐的味道。但每个夜市煮食炉上都安装着一台专用抽油烟机,将油烟污染降到了最低。
宁夏夜市的模式也通用于各商业区。台北市政府环保局长吴盛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像西门町等商业区,也是采取业主自治加聘请保洁公司的形式,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通过加大人工收集清理的力度,以确保解决垃圾成灾问题。
高效回收
“101”垃圾减量如流水作业
说起台北,“101大楼”绝对是游客一个必去的热门景点。但人所不知的是,在垃圾分类处理上,这里也是一个标杆。
台北金融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01”)大楼租赁部的林芷怡小姐介绍,该楼每天的商业住户约1.1万人,访客2500人,游客数万人,如此高的人流量,也带来巨量的垃圾。
但记者在该大楼巡视,发现无论在哪个角落,都很难发现散落的垃圾。特别是游客最多的89层观景台,洁净如镜。
林芷怡称,该楼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垃圾运送及减量系统”。所有垃圾在经过分类后,通过大楼67个投递门,进入封闭的重力滑槽,经粉碎等处理后,坐滑梯到达地下2层的废弃物处理中心。
在“台北101”的废弃物处理中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多达数十种的精细分类。多名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人工分类,纸类垃圾用专门的压缩机压好。其中厨余垃圾贮存在一个专门的冷藏室。“温度一般在四五摄氏度,确保不易变质。而且只设三个桶,满了立刻通知人来收走。”一位黄姓工作人员称。
林芷怡说,由于精细的分类回收,“台北101”资源回收率惊人。“2012年资源回收量占垃圾量为61%,而2013年截至目前是68.79%。若加上工程废弃物,2012年资源回收量占垃圾量为71%,而2013年截至目前是75.92%。由于‘台北101’在减能环保上的努力,它被美国‘绿建筑’协会授予证章,成为全世界最高的‘绿建筑’。”
焚烧回报
烧垃圾返现金给周边居民
产生垃圾的地方不脏,那处理垃圾的地方情况怎么样呢?
台北市政府环保局长吴盛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台北市目前有三个垃圾焚烧厂,2010年开始填埋场已经全部停用。但无论是垃圾焚烧厂还是填埋场,如今都成了台北的景点。
北投垃圾焚化厂的旋转餐厅,是台北垃圾焚烧的“名片”。高速电梯直抵120米高的旋转餐厅。走进厂区,没有任何人阻拦,里面绿树成荫,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起来就像一间普通工厂。
羊城晚报记者在台北市政府环保局崔浩志的带领下,来到台北第一座垃圾填埋场——福德坑垃圾填埋场。崔浩志介绍,这里从1985年启用、1999年不再新收垃圾,十年光景,形成一座800多万立方米的垃圾山。但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个绿草成茵的草场,与一个公园相连,不时有民众从数十米高的坡上坐着滑草板冲下来,发出阵阵尖叫。
吴盛忠介绍,台北几个垃圾填埋场都在复绿,比如1985年封场的内湖垃圾填埋场决定重挖,兴建自行车道,变身为16公顷大的亲水景观绿地,让“台北之耻”的垃圾山,变身为供民众休闲游憩的“北市之肺”。
为何人见人憎的垃圾处理场,现在得到台湾民众的特别是附近居民的支持?吴盛忠认为,一是公开透明的监督,二是对附近民众的回馈。
焚化厂每两个月要把运行状态的各个指标公开上网,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全部一目了然。
台北市的焚化厂,每烧了一吨的垃圾,就要拿200新台币出来分给附近的居民,另外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图书馆和篮球场等回馈设施提供给附近居民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