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手拉手 相见欢”——首届海峡两岸听障儿童文化交流活动见面会在京启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胡向阳欢迎台湾雅文基金会的听障小朋友及师长。(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中国台湾网5月27日北京消息 5月27日上午,“手拉手 相见欢”——首届海峡两岸听障儿童文化交流活动见面会在京启动。来自台湾的听障小朋友及其家长、康复教师与大陆听障儿童及师长共计百余人出席了见面会。据悉,活动共计6天,旨在展示两岸听障儿童在学习“听觉口语法”后能听会说的良好康复成效。
目的:展示听障儿童能听会说的康复成效
本次活动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聋)和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
中聋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中聋主任胡向阳在欢迎词中介绍说:“中聋一方面为听障儿童提供听力学和康复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中聋还负责指导全国聋儿康复机构建设,目前,中聋正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最大的听障儿童康复救助活动,一年要为五千多个小朋友进行免费手术,还要帮助一万多的小朋友做助听器的垫费。中聋和台湾雅文基金会已经合作了6年,雅文为大陆培养了140多位听觉口语法老师,这些老师在全国各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最终的教学成效是体现在听障小朋友身上,举办这次活动,也是希望通过两岸听障小朋友的交流走访,来展现我们康复工作的成绩,也是为听障小朋友更多的融入社会、学习交流提供机遇。”
据了解,活动期间,两岸听障儿童将结对子手拉手,共游故宫、长城、国子监等地,还将共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同时呼吁海峡两岸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支持听障儿童康复工作,搭建海峡两岸听力语言康复事业交流平台,从而帮助更多的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让更多家庭能重拾欢乐。
理想:我们希望做到十聋九不哑
记者在相见欢活动现场看到,这些听障小朋友不像其他听损孩童那样用手语无声交流,他们的世界是有声的,他们叽叽喳喳,活泼好动,彼此之间交谈说话,几乎与正常孩子无异,如果不是佩戴在他们耳朵上的助听设备提示,记者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群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
中聋语训部的卢晓月园长对记者说:“以前传统说法叫‘十聋九哑’,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听力设备技术的提升,康复训练方法理念的改进,现在我们希望要做到十聋九不哑,就是让有听障的孩子都能学习口语,将来能够很好地融入健听人群。”
在中聋启聪幼儿园记者还看到,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学习,彼此之间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通过这种融合教育,即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的方式,旨在为听障小朋友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的环境,为他们将来进入普幼、普小,以及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此我也呼吁,希望社会上的学校和幼儿园,能够给听障小朋友更多的融合教育机会,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卢晓月说。
意义:“听觉口语法”惠泽两岸听障儿童
“我们这次从台湾带来小朋友,让他们在大陆结识新朋友,这对雅文的台湾小朋友而言,是‘听损儿勇闯世界,2014首航到北京’。希望从明年开始,北京的孩子能够到台湾去,通过这样长期定期的交流,彼此体验相互的文化,让他们学会尊重包容,锻炼他们口语之外的一个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勇敢地去表现。”雅文基金会的叶淑芬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4月,为提升大陆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促进两岸听障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中聋与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中文听觉口语法的培训认证,携手致力于大陆听障儿童康复专业师资培训。
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是台湾明门集团董事长郑钦明与其美籍妻子Joanna倪安宁(2001年因癌症过世)于1996年12月在台北创办,该基金会长期致力于帮助听损孩童学习“倾听”与“说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至今在台湾已服务超过3000个听损儿家庭。由于“听觉口语法”成效明显,因此,基金会除教学外,更投入心力在听觉口语师资培训、教材编纂、教学研究等各方面,让“听觉口语法”在台湾生根壮大。
听觉口语法(auditory-verbal therapy,简称AVT)最初由倪安宁从国外引进,用来训练自己先天患有重度听障的小女儿雅文开口说话的方法,这套教学法是通过助听器放大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或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听障儿童重新获得听觉后,在自然情境及互动中,让听障儿学习倾听、发展语言。(中国台湾网记者 王怡然)
来自台湾的听障小朋友在展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两位可爱的小萝莉因为谁先用笔的问题起了点小争执。(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大陆听障小朋友和台湾听障小朋友结对子,共同按下象征友谊的小手印。(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