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也“打房” 非自住房最低税率调高至1.5%

2014年05月22日 10:14: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日前三读修正通过房屋税条例部分条文,提高非自住房屋最低税率。这意味着台当局在“打房”方面迈出实质步伐,对于缓解房价上涨压力估计将起到一定效果。

  根据台立法机构20日通过的修正条文,非自住住家用房屋最低税率由房屋现值的1.2%调高至1.5%,上限由2%调高至3.6%。台现行房屋税条例规定,房屋税依房屋现值课征,“住家用”、“非住家用”适用不同税率区间。“住家用”房屋又分为“自住”和“非自住”。自住住家用房屋税率1.2%,调税后税率不变。

  根据台财政事务主管部门规定,自住屋标准上限为三户,夫妻名下第四户房屋起即以非自住屋税率课征。且自住屋须有自住事实,给父母或直系亲属居住也算自住,若有出租或营业使用,必须适用非自住税率。新税率今年7月1日起施行,预计全台受影响民众约30万人。

  近年来,台湾房价不断上涨,屡创新高。国泰房地产指数调查显示,2008年以来,全台房价从当年年中每坪(1坪约合3.3平方米)平均约19.55万元(新台币,下同),一路攀升到今年3月底的29.01万元,6年大涨约48%。

  其中,台北市平均房价从每坪55.14万元冲上历史新高82.98万元,6年涨幅逾50%。高雄市更暴冲1.04倍,从10.15万元攀升到20.79万元,涨幅高居五都之冠。

  据台营建署最新统计,台北市房价所得比已攀上15.01倍,名列全球第一,已超越之前一直蝉联首位的香港。这意味着一个家庭不吃不喝15年的收入所得,才能买得起房子。无独有偶,该排名中全球第三的竟然是新北市,房价所得比为12.67倍。

  台湾房价高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远雄集团董事长赵藤雄认为,全球低利率环境、当局降低遗赠税、两岸经贸大幅开放,加上民众投资理财管道有限,造成房市质量并进、游资向房地产集中。此外,台湾都市更新政策步调太慢,造成都市土地供给紧缩,房价居高不下。

  此外,县市一级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也使“打房”措施的出台难上加难。以台北为例,2012年台北市地方税实征621.9亿元,其中地价税贡献206.7亿元,约占三分之一,为首要税源;土地增值税164亿元次之;房屋税118.6亿元。从比重来看,房地产不仅重要,还是唯一能大幅增加收入的税源。

  按照台当局规定,房屋税属地方税。但县市政府在征税时通常不区分自住或非自住房屋,一律以最低税率1.2%开征,这是造成囤房现象的重要原因。

  高房价对当局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都构成负面影响。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分析说,高房价使不少购房者得负担高房贷,被迫省吃俭用,挤压了一般消费,对提振内需不利。此外,房价飙涨使很多厂商不务正业,投机养地炒房。真正想从事生产的厂商,因为地价高而压抑投资意愿,或是根本找不到地,无法投资。

  此外,在住房上的贫富差距扩大,也引发民怨沸腾。台湾大量住宅聚集于少数富豪、财团手中。据悉,目前台北有一人坐拥59间房屋,另有单一法人拥房多达673间。另据统计,台北市约有79万人持有住家房屋,其中超过8成2仅持有1间房,但持有8户以上的个人竟多达1241人。在大城市里,许多年轻人只能“望房兴叹”。

  台湾当局此次出台的“打房”新招,被业界普遍认为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对缓解房价上涨应有一定效应。但也有业界人士指出,提高房屋税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房产专家田大权表示,以台北市的“多房族”为例,一套房平均1500万元,房屋税不到1个百分点的上调,对于口袋较深的人来说,根本没有差别。也有财经专家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投资客面对当局提高税收,多会调高租金,将负担转嫁给租客,最后苦的还是小老百姓。

  对此,林建甫建议,当局应全面推动房地产税制改革,考虑订定房屋税累进税率,提高征税力度。此外,还应增加社会住宅、健全租赁市场、严格限制空地与非自用住宅购屋贷款。

  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20日宣布,当局正在通过建设“只租不卖”的社会住宅、廉价出售的合宜住宅以及“青年安心成家方案”零利率贷款等多种方式,为年轻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住房。

  “如果后续没有更多的措施,房价合理化还是空中楼阁。台湾解决房屋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建甫说。(记者查文晔、陈君)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