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开始,想要赴台就读本科的大陆学生可以在网上报名了,报名时间截至6月18日。与往年不同,今年赴台的陆生可以选择报考公立大学。包括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在内的49所岛内公立大学,首次面向陆生小幅试水。
2011年,被称做是陆生元年,这一年,台湾高校首次开放面向大陆招生。但之前,公立大学只能招收研究生,想要到岛内读本科,就只能选择私立大学。
陆生赴台,搭建起两岸年轻人交流的新平台,其开放和每个环节的进展,在岛内都会引发两面的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两岸教育交流中的具体举措,陆生赴台这个话题,折射出两岸关系的温度,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观察岛内的社情民意。
陆生被称为“破冰者”
今年是陆生赴台的第四个年头。岛内媒体报道,台湾今年共有134所院校、1132个系所面向大陆中学生开放,计划在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辽宁8个省市录取本科生1988人。考生须参加今年8省市范围内的地方高考,且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本科第二批分数线。
第一批登“台”的大陆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台湾读书,“尝鲜”的心态多于“镀金”。他们到了台湾,体验着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成为大陆人看台湾的一面镜子,也自然成为台湾年轻人近距离看大陆的“样本”。
大陆学生在岛内媒体上讲述着台湾人的友善、热情;55名在台陆生还出版了名叫《大陆学生台湾梦》的书;岛内多档综艺节目,像《大学生了没》也经常邀请两岸学生对谈。当然,他们最初的问答中,还是有不少现在看来让我们啼笑皆非的。大陆学生会被台湾同学问到“你们都只穿蓝色和黑色吗?”“你们有捷运(地铁)吗?”而大陆学生也会不明白“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
两岸曾经的隔绝与分离,即使是互联网一代,也难免有信息缺失。有交流终归是好事。三毛、李敖、席慕容、几米和龙应台,很多大陆人都有小岛想象,台湾人也一样,他们同样有大陆想象。因此,陆生才会备受关注,被贴上“破冰者”、“新新人类”等各种标签。
陆生的出现,即便是争论和不同看法,也客观上给台湾社会了解大陆打开了一扇窗。
求职与恋爱遇“寒冬”
即便如此,陆生赴台的后续剧情,却并非门一开,就沿着日益热络的轨迹前行了。
2011年,最终928名陆生赴台,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而招收研究生的80所学校中的41所更是“颗粒无收”。2013年,陆生赴台的第三年,缺额率仍约三成二。
陆生赴台的开放本就是一波三折。2007年马英九参选“总统”时,“开放陆生就学”作为其重要的施政理念被提出。由于绿营的强力杯葛,直到2011年,陆生赴台之门才开启。
但是,这扇门却是道“窄门”。陆生赴台政策附加了诸多条件,这就是针对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三限”指限制采认大陆高等学历,限制采认医事学历,限制学位陆生总量;“六不”指陆生不享受加分,不能获得政府奖学金,不得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得打工,不得留台就业,不得报考证照。
关卡重重,现实难免沮丧。本科生不能报考公立学校,能报考公立学校的研究生却要按私立学校最高标准缴费;台湾本土公司倾向于招台湾学生,而台企在大陆的公司则青睐招大陆学生,陆生“里外不是人”,台当局的歧视性政策更让他们的求职遭遇着“寒冬”。遭遇“寒冬”的还有他们的爱情。因为不能留在台湾工作,陆生的“跨海恋”很少能修成正果。
[ 责任编辑:范斯腾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范斯腾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