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明(台北):上周,台湾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应该是民进党发布的“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
孙立极(北京):民进党自2012年“大选”失败后,党内外一直传出将检示两岸政策的声音。2013年5月民进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后,就宣布将举办9场讨论中国政策的扩大会议。这场被外界称为“华山会议”的大讨论,热热闹闹开了大半年时间,在去年底召开的最后一场结束后,传说民进党将发布一份总结报告,指引未来两岸政策走向,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吴亚明:不想,答案揭晓,“总结报告”变成了“检讨纪要”,而且,还是注明2014年的纪要。当然,两岸对“检讨”的理解略有不同。台湾语境中,检讨即总结,没有反思错误的意思。有当地媒体称,这一语汇的改变使文件的重要性“像溜滑梯一样下降”。而且,6000多字的纪要中,既没有去年10月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在会上提出的“宪法各表”,也看不到半个多月前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提出的冻结“台独”党纲。
孙立极:民进党是如何解释这些变化的呢?
吴亚明: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后的记者会上,发言人郑文灿解释,不管叫纪要还是报告,基本上都是汇整民进党八个月各种会议的结论。每部分内容都分为现况描述、情势分析及对政策的看法。郑文灿认为,虽然称为纪要,但还是有一定的政策内涵的。
孙立极:不管民进党中央如何解释,关键是“检讨纪要”看不出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有什么方向性改变,如果一如既往,大半年时间的讨论有什么意义呢?
吴亚明:仔细通读“检讨纪要”,最大的成果是对两岸交流的肯定态度——“本党应积极自信参与两岸交流,包括智库与地方执政县市的城市交流”;再有对大陆学生、大陆配偶的态度,要“营造一个让陆配、陆生与陆客,尊严生活、健康学习及平安旅游的友善环境”,其中使用的是“陆生、陆配”,不是此前民进党常称的“中生、中配”,也算是对大陆民众表现出了一点善意。
孙立极:可是,民进党的智库和执政的县市不是已经在和大陆交流了吗?以智库为例,且不说此前民进党人多次以智库名义到大陆访问,2013年10月,偏绿智库——“新台湾国策智库”已经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在上海和大陆智库等机构合办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了。
吴亚明:确实如此,民进党前民代郭正亮就撰文《民进党对中政策回到原点》,指出“此处所提到的城市交流或智库交流并无新意,都是行之有年的既有模式。例如民进党县市长推动城市交流,早已络绎于途,包括促销水果、促销观光、城市比赛等等。2013年8月10日高雄市长陈菊还在天津会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显见两岸交流只要不涉及统独矛盾,大陆并不排斥与民进党县市长接触。”
孙立极:事实上,对于台湾两大政党之一的民进党,大陆方面也十分关注其两岸政策的走向。这样一份“检讨纪要”,相信各方都比较失望。国台办发言人次日即表示,民进党一直声称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寻求建立与大陆正常交流的基础,但这份所谓的“检讨纪要”显然与此背道而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先才撰文指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没有实质性突破,还是在原地踏步,虚晃一枪。上海台湾研究所的倪永杰则对媒体表示,民进党最后一里路就是从“冻独”到“废独”,舍此别无他途。本来通过“冻独”算是一次机会之窗,但民进党当政者放弃了。
吴亚明:即便是民进党内部,对这份纪要也有不满者。据台湾媒体透露,在中国事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被外界称为“两个太阳”的党主席苏贞昌和前主席蔡英文,以及民进党内各派系代表均到场。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一度气氛僵持。次日,被外界称为挑战苏贞昌的谢长廷还召开记者会,披露“大家对这份报告的通过都有意见”。他批评,“检讨纪要”没有亮点,反而让人觉得回避、暴露了弱点。谢长廷更透露,民进党内曾做过一份不公开民调,显示民进党两岸政策民意满意度为27%,而国民党则有35%。他认为,民进党民意满意度低的主因就是两岸政策不明确。
孙立极:提出“宪法各表”的谢长廷算是民进党内的交流派,看起来,这次是民进党内交流派与保守派的一次角力。如何评价胜负呢?
吴亚明:输赢结果恐怕很难断言。不过,最近,苏贞昌突然抛出了要对中国政策举办大辩论的想法。此提议获得蔡英文的积极响应,党内各派系也纷纷表示支持。中评社发表社论认为,“苏贞昌此举显然是为了翻转颓势”。社论肯定,苏贞昌“纵使不脱权力运作谋略与为5月党魁选举考量,就两岸关系大局来看,总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发展”。只是不知道经过大半年的期待后,外界还有多少耐性等待看到“两个太阳”的正式翻牌。(本报记者 孙立极 吴亚明)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