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为两岸业者“穿针引线”

2013年12月27日 14: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政典在办公地点接受中国台湾网专访(中国台湾网 李徽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27日北京消息 27日是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对于首席代表吴政典来说,2013年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融入大陆”。游走在大陆各地政府部门、工会协会、大型陆企与台商台企之间,他的工作内容更像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联络者”。

  这一年,吴政典除了跑了六次内蒙,其余北京代表处服务的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宁夏、山西等地也都去了两次以上,拜会政府部门、工协会及当地大型陆业,了解发展与投资的机会。“我前两天数了一下,到大陆工作这一年,名片换了2200多张。”

  接受采访之前,吴政典刚刚送走了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台湾企业代表。经过了解这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代表处准备安排他们与北京相关的生物医药协会进行对接,寻找合作方向。

  在这一年中,像这样上门寻求帮助的台湾业者,吴政典已经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批。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北京代表处还在办公室特地开辟出一块区域,配备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到北京来考察的台湾业者提供临时的办公场所。

  作为在大陆第一个两岸经贸互设机构,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承担的就是将台湾业者“领进来”的工作。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台湾业者希望到大陆分享两岸和平红利。“但大陆很多一线城市的市场门槛相当高,比如经营成本与政策法规限制,台湾企业想进入,还需要克服不少障碍。”对于这种情况,北京办事处通常会在了解企业自身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进行定制化的服务,比如引导他们了解市场风险,与相关机构进行深入对接等等。

  而在这些帮助台企迈出“第一步”的办法中,“台湾名品博览会”可谓叫好又叫座。自2011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场名品会以来,台湾贸易中心已经在大陆16个城市举办了27场名品博览会,累计吸引800万参观人数,创造了超过120亿美元的商机。

  在吴政典看来,这显现出台湾消费品在大陆存在的巨大市场。一方面是大陆市场对优质消费品的强大需求,另一方面是台湾好产品多年来无法在大陆打开局面。“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平台,无疑为很多对大陆市场不得其门而入的台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入场券’”。

  但参加名品博览会,显然只是经营大陆市场的开始。吴政典认为:不管是名品会搭台,还是台湾贸易中心的辅导,都只是帮助台商们走好进军大陆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还是要靠台商自己稳扎稳打的走好。如果想在大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还需要很多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避开一线,放眼内陆,深耕发展”是吴政典对很多台商的建议。“与其在市场饱和的一线城市角力,不如到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大陆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台商可以依照所属产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投资的地区。但内需市场不同于外销的立竿见影,有的产业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近十年才能看到回报,需要坚持,只要坚持下来认真经营品牌,相信回报也是极其可观的。”

  事实上,基于对大陆内陆省份的信心,也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开始选择走向腹地。吴政典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台南的冶炼金银的企业就到内蒙找到了合作伙伴,准备开始新的投资计划。“这样技术与资源、市场的优势结合,可以产生1+1大于2的可能性。”而经过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的搭桥,台湾名品博览会也将在明年走进呼和浩特。

  双向流动的贸易才能良性健康。对于台湾贸易中心而言,不仅要把台商“领进来”,更要把有合作投资意愿的大陆企业“引出去”。

  在这一年中,台湾贸易中心就邀请了多批大陆企业赴台参展考察,通过了解台湾市场,寻求合作与投资机会。不久前,吴政典还为天津一家想开展老年照护业务的连锁超市企业寻找到台湾的合作伙伴。据透露,在本月底,台湾贸易中心还将邀请一个超过100家大陆企业的访问团赴台参与一个针对服务业的交流论坛。

  在吴政典看来,两岸企业界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多了解,多合作,才能实现资源与经验的累积,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取得双赢的结果。(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徽)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