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里,帝雉已在享用早餐;阳光穿透广阔的原始林,揭开拉拉山(又名达观山)的日光序曲;猕猴身手敏捷地在林间互相追逐,猛禽盘飞高处用鹰眼锁定猎物。而当夜色来临,神秘森林里,传来猫头鹰低沉声调,星月余辉间,闪过群蛾寻偶的身影。
这里是总面积约6390公顷的拉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桃园市复兴乡和新北市乌来区交界,是北台湾空气最清新的地方。记者来到山雾环绕的拉拉山生态解说馆前面,恰好碰到在此做志工的赖先生。他本是桃园县教自然课程的老师,如今退休了,就隔三差五上山到生态馆来做义务解说。
“不要小瞧这座海拔1500米的山哦,‘拉拉’在泰雅族语里就是‘美丽’的意思。”赖先生说,拉拉山里,日夜都在不断上演着精彩的生态大戏。这里动植物品种丰富,诸如红桧、山毛榉、扁柏、台湾黑熊、猕猴、山羌、帝雉和水鹿已被列为台湾保育物种。其中有22株神木与阿里山齐名,树龄达500至3000年不等,散布于全长3.7公里的景观步道旁。早在1986年,台“农委会”林务局就在此成立了自然保护区,是本岛生态保育的重镇。
为防止过度开发,自然保护区内仅开放占地约30公顷的神木区。如今每年游客已逾22万人次,蜂拥而至的人们肆意践踏树木周遭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树根裸露,有两棵巨木因此而倒伏,园区不得不为人行道旁之巨木设置木栅,以防再度伤害。此外,人为干扰过多,当地野鸟的觅食、繁育等也颇受影响。看到记者听得津津有味,赖先生问道,如果在林区漫步,你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只从巢中跌落的幼鸟,该怎么办?
爬到树上放回巢中?这个有攀爬难度。等待母鸟来寻子?有些像守株待兔不靠谱。顺其自然继续前行?万一被山猫等其他动物叼去怎么办?看到记者张口结舌答不出来,他没有透露答案的意思,笑了笑,开始介绍台湾的自然生态保育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对自然资源秉持“开发使用,以利民生”原则。像山地河川的野生动植物,穿山甲、蝴蝶、红桧等大自然固有的精灵,或捕作食补药材,或制作生物标本,或伐作木材建材,要么外销赚取外汇,要么支撑建筑等行业的迅速成长。
台湾工业和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水、空气污染加剧,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民众怨声载道。在此背景下,环境自力救济事件层出不穷,生态保育运动此起彼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社会经过痛苦反思,开始真正注重恢复和保护宝岛的自然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保育经验和做法。
穿过地下一层的生态解说馆,赖先生熟练地介绍着从山里采集的各色动植物标本,涵盖昆虫保护、植群特色、稀有鸟类等精彩内容。多媒体视频会议室则播放着“动物篇”、“植物篇”、“神木篇”等生态解说影片。不要担心这里没有观众。自2011年6月起,台湾实施“环境教育法”,规定各机关、公营事业机构、高中以下学校等职员及学生,每年都须接受4小时以上的环境教育课程。
像赖先生这样做环境志工的人在台湾很多。运用正规中小学校和民间环保组织、环境志工等多元化途径,广泛开展环境保育教育,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素养,在岛内渐渐成为一项有着高度共识的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台湾颁布实施的涉及环境保育的政策法规有十几部,像拉拉山这样的自然保护区有20个,经批准设立的环保财团法人约150个、环保NGO有300个左右。
赖先生开心地表示,拉拉山上因为有独角仙等锹形虫,加上种类多元的中海拔鸟类,近年来成为不少学校最喜爱的户外教学地点之一。每年到了暑假期间,山上熙熙攘攘挤满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看虫儿吃草,看鸟儿吃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别提有多开心了。”说到鸟儿,我们又回到了刚才“落巢鸟”的话题。他像回到了学校的课堂上,细致地给记者讲解开来——
在繁殖季,树上的幼鸟常在探索环境时不小心落巢。发现落巢鸟,先观察它是否健康,没有问题的话,将小鸟放在拾获处附近的树枝即可。安置后离开至少30分钟再返回探视一次,若亲鸟未带走幼鸟,再与当地县政府野生动物主管单位联系。如果发现幼鸟体温比手温低,无精打采甚至羽毛蓬松,则可能是生病了,就要直接和主管单位联系,做好防范疫情的准备。此外,在每一个保护区的游客中心,都有主管单位的详细联系方式。
“操作守则”这么细!记者震撼之余,也算是接受了一次生动具体的保育教育课。(本报记者 任成琦 吴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