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两岸各自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同时推进。28日,在江苏的“小台北”昆山举办的第三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间,两岸专家、学者给出了双方“自贸区”对接模式的关键词:可复制、可产生“溢出效应”。
“推动深化型、整合型两岸产业试点,就是透过复制,产生外溢性”,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共同召集人杜紫军认为,试点在两岸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如何扩大试点效应,有赖于双方在战略高度上选择特定产业、特定区域,引导资源投入,加以落实。
当然,对接双方“自贸区”并非易事,存在市场整合、法规接轨等问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陈添枝认为,市场整合、法规接轨涉及市场开放、国民待遇问题,必须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框架下处理,ECFA的产业合作安排应为此提供法律基础。而市场整合、法规接轨也应从易到难,从点到面。
事实上,“对接”问题在今年已不止一次被提到: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机会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相对接;11月,南京的紫金山企业家峰会“共同倡议”中也涉及,开展大陆对台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衔接之内容。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高级顾问张晓强表示,目前,大陆有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正在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昆山深化两岸合作试验区等的建设,而台湾的科技园加工出口区、工业区也在快速发展,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苏澳港、安平港及桃园空港等“六海一空”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在推动。对此,两岸需要研究拓展在已有合作模式、增加城市试点基础上,推进以重点园区为平台、深化产业合作模式。
杜紫军在阐释一些具体做法时提到,两岸可以共同规划开发大规模、复杂性系统场域,在同一地区进行深化型、整合型大规模试点,例如,针对医疗保健、运能环保、云端应用、电动车辆、物流等项目专项优先,新兴产业合作项目先行等。(记者 朱晓颖)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