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民进党两岸新论表演多诚意少

2013年11月21日 0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大尺度”说辞看似转向 旧思维不弃难解死结 民进党两岸新论表演多诚意少  

  上周,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在演讲时,说出“维持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两岸“和平共荣、互利共生”等话语,这种“大尺度”表达,在民进党以往的话语中前所未有。同一时间,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也提出“以宪政共识作为两岸对话基础”。民进党依然不提放弃“台独”和承认“九二共识”,但其两岸政策确实在悄然转向,至少在明面上已经不再鼓吹对抗。

  蔡英文用了新词  

  蔡英文11月12日在“台湾投资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台湾经济发展新思维及新模式”的演讲,在谈及两岸经贸交流时,用了不少突破民进党以往尺度的表述。蔡英文是民进党内最有希望冲击2016年的人选之一,她的两岸新论,引发舆论关注。

  蔡英文在演讲中说,“两岸皆应前瞻未来,为两岸经济的互利双赢,为两岸在区域经济整合的互惠合作,为两岸存在的歧见及争议有效化解,建立全新的互动与沟通模式,以坚定、务实、稳健的步伐,迈向和平共荣、互利共生的正向关系”。

  过去,蔡英文也曾有过一些提法,尝试降低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对抗性。比如她在参加2012年“大选”之前,提过两岸应“和而不同”,不过词义晦涩且凸显“不同”;后来又提台湾“应从世界走向大陆”,虽然肯定要走向大陆,但重点则在“不依赖大陆”;她主导民进党修改“十年政纲”,号称要大改两岸政策,但最终不了了之。

  所谓积重难返,长期靠反对大陆来聚集人气的民进党,要如何不失体面地承认多年旧路走错了,并且让深绿支持者理解与接受,确实是个难题。所以,即便是已经承认2012年就输在两岸政策这“最后一里路”,民进党掌权者们仍然只能小心翼翼地投石问路和铺垫气氛,不敢做出触碰“台独”党纲的实质改变。

  至少在遣词造句上,蔡英文的新表述与以往那种模棱两可、欲说还休的文字游戏有了区隔。在14日的一场演讲中,蔡英文又表示,“2016年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我们会与对方一起努力,维持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这是她首次延用大陆“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提法。

  “台独”包袱甩不掉

  话虽漂亮,但蔡英文的新提法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民进党是否抛弃“台独”,并承认“九二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撰文指出,蔡英文这番看似积极正面的论述,恐怕只是她为“大选”布局采取的一种政治姿态,是一种“政治表演”,旨在争取岛内中间选民的支持,并不是她真正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思维与政策主张。

  民进党多次表达“不让国民党垄断两岸交流”,却苦于无法解开“台独”死结。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14日举行的会议,为破解这个难题作出新的尝试。会议讨论了“现阶段对中政策总结报告”初稿。据台湾媒体报道,初稿内容包括“以宪政共识作为两岸对话基础”。

  民进党“天王”谢长廷曾提“宪法共识”来代替“九二共识”,民进党一直不愿接受,此番却提出颇有借镜之感的“宪政共识”。按照台湾“宪法”,两岸同属“中华民国”,这正是民进党过去所反对的。

  “台独”曾是民进党的竞选利器,今天却成了挡在“最后一里路”上的大石头,如何从中解套,民进党内有几个版本。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提出,应出台新决议文,取代2007年通过的“正常国家决议文”,政大教授童振源则主张提出“中华民国前途决议文”。

  但这些“大胆”主张,短期内恐怕不会被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接受。陈水扁办公室前主任陈淞山18日发表文章分析,苏贞昌相当清楚民进党内的主流政治氛围,两岸政策可以逐步往中间靠拢,两岸交流与民共交流可以继续加以推动,但不能走得太快。若误以为苏贞昌为“政绩”需要,便会大改两岸政策,恐怕不切实际。

  思维惯性仍主导

  撇开政治语言,民进党的实际行动证明,旧的思维惯性仍在主导该党的行为模式。在民进党杯葛之下,今年6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至今仍卡在台湾“立法院”无法生效。该协议原本是大陆送给台湾服务业的一个超级优惠大礼包,却被民进党描绘为毒蛇猛兽。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签署前,民进党也曾激烈反对,扬言它将给台湾带来种种灾难,如今已被事实证明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谣言。3年后,同样的戏码却还要重来一遍。民进党话说得越来越漂亮,却在具体实务上暴露出根深蒂固的旧思维。

  民进党不再率支持者围攻两岸交流会议,也不再大张旗鼓上街抗议两岸经贸交流,但和他们近期所提的新词一样,这些都只能算表象。总的来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仍停留在说一说而已的口头层面,欠奉决心和诚意。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