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京剧团里的老小二“丑”——“中华文化在台湾”组稿之一

2013年11月14日 08:2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国光剧团”的小排练厅里,72岁的刘复学一个身段、一句唱腔,28岁的陈元鸿都看得认真、听得仔细,有板有眼地学着。

  梨园行有句老话:“无丑不成戏”,这一老一小正是台湾现今唯一一家公立京剧团的两代丑角。刘先生是台湾京剧界的名角,虽已退休,还时常回剧团,将一身功夫传授给后辈。他眼中“悟性很好”的陈元鸿,则是剧团正重点培养的年轻演员。

  刘复学祖籍江西赣县,1942年出生在西安,1949年随父母来到台湾。从1957年进入当时的复兴剧校学戏起算,他的京剧生涯超过半个世纪。专攻文丑的他数十年活跃于舞台之上,不论传统戏、新编戏都备受好评。大陆京剧名角裴艳玲来台演出时,曾形容刘老“京味十足、韵味醇厚”。

  “我本名叫刘学坤,进剧校后,按传统排辈分,就有了艺名,‘复’的意义就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刘老所说的复兴剧校,是台湾第一家民办京剧学校,创办人王振祖先生是台湾知名歌手陶喆的外祖父。

  56年了,刘老仍记得进校是3月12日。“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剧校管吃管住,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这样解释入科学戏的原因。

  “6年大狱啊!”刘老笑着回忆起学戏的日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洗漱之后出去喊嗓子,用完早餐练早功,接着分科教学,下午则是毯子功……“当时的教学完全依循传统,老师口传心授,你学不好是要挨打的。”

  过年过节不能回家不说,刘复学和同学们在剧校吃得也很差。“就是炒白菜、烧黄豆芽、烧豆腐之类,偶尔看到盘子里有块肉,大家都虎视眈眈,一喊‘开动’就抢起来。看到现在戏曲学院孩子们的餐点,羡煞我了,我们那会儿吃的咸菜都常常是馊的。”他说。

  相比起来,年轻的陈元鸿自觉幸福太多了。喜欢传统戏曲的父亲当年在报上看到招生信息,就把儿子送进了戏校。10岁开始,他先学豫剧,高中时转到京剧科。

  “老师还是挺严格的,但没有以前那么可怕。当然,普通学校的孩子还是很难接受我们这样的学习生活的。”他告诉记者,时代环境不同了,老师不会再打骂学生,能不能学出来就更多地看个人的资质好坏和勤奋与否了。

  和许多台湾年轻人一样,陈元鸿也喜欢棒球,爱玩电脑游戏,但传统戏曲却是他的“志业”。在台湾戏曲专科学校时,他有不少同学学了三五年,还是最终选择退学。“上高中后,我开始思考毕业后要面临的人生抉择。我希望学以致用,就不再想别的了,专注于充实自己的专业。”

  小时候,除学校固定半天学戏外,陈元鸿私底下都自己加练。考入“国光”后,团里演出不太紧时,他也是半天练功,若演出排练任务重,回家也得加练。

  “喜欢、爱好,是初衷,与现实上的压力是有落差的。我们班25个人,只有四五个留在京剧圈,嫁人的嫁人,改行的改行。”谈到外界的“诱惑”,他说得很实在:“综艺界赚钱挺多、挺快,不少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京剧演员想去演艺圈发展,但我想跨度挺大,会蛮辛苦。我觉得自己在团里,物质上还可以,至少很安定。”

  这个朴实谦逊的大男生说:“说实在的,我是不可能超过前辈们的,只能认真揣摩老师所教授的,应用到自己身上,追求达到最好。”

  这时,一旁的刘老打断了学生的话:“不!没有状元师傅,只有状元徒弟。元鸿不错,有天赋,很聪明,我只要点到,他就能领悟。”

  谈到京剧的困境,这一老一小都感到忧心。“观众群在萎缩,是最大的问题。”刘老说,“‘国光剧团’这些年从小学开始扎根,也到中学、大学去培养年轻观众。改编老戏,也是为了吸引新的观众。”

  陈元鸿则认为,现在的演出还多数由名角担纲,新人机会较少,应该让青年演员更多地与年轻观众接触。“都是年轻人,我们可以更好地跟他们解释京剧,他们也更容易接受。”

  采访当天,陈元鸿听闻记者从北京来,就说:“我在北京有朋友啊!”一问才知,那是他去北京京剧院交流学习时结识的大陆“师哥”。

  讲到两岸京剧界的交流,陈元鸿还是认为要为青年演员创造更多的平台,大家一起演出,共同进步,携手传承。刘老则建议,两岸京剧界应该更多地同台演出,一起创新,共同开拓两岸观众群。

  “我还年轻,在艺术道路上,越学越觉得要学的太多了,期勉自己终身努力。”

  “我和元鸿是亦师亦友,相互切磋。只要我会的,都会掏心窝地教给年轻人。”

  一个台湾京剧团里,和这老小二“丑”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饱含的是代代相传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