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台湾公会旧址
在厦门新华路上,有一座颇有来头的白色小楼,这座三层建筑的外墙上“台湾公会”四个大字惹人注目。矗立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旁,转瞬,它已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两岸沧桑巨变。
厦门台湾公会成立于1906年,是大陆第一个台胞群众团体。1930年,一些热心公益的台胞捐助4万银元购置空地建成会所,就是现在的这座三层白楼。目前,厦门台湾公会会所与北京台湾公会会所是大陆仅存的两座台湾同乡会馆。
19世纪末,由于甲午战败,台湾为日本侵略者所占领,一开始一些不满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来到厦门谋生。此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人陆续渡海来厦。上个世纪初,厦门成为台胞旅居祖国大陆最集中的地方,最多时有7000多人。这些台胞在厦定居,除了经商之外,还有执教、行医、求学等。
1906年,旅厦台籍商人施范其、殷雪圃、庄有才等人发起组织厦门台湾公会,这也成为大陆首个台胞群众团体。设立台湾公会是因应台湾籍乡亲适应厦门新环境的需要,以“对内谋台胞之幸福,对外借以调和两方感情”为创会宗旨,主要负责保护台胞的合法权益,并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会务还明确规定包括卫生、教育、救济、调解纠纷等内容。
台湾公会的会务中,最重要的是教育。1909年10月,台湾公会提出申请,请求台湾总督府准许在厦门设置学校,并补助经费。次年,公会获批租赁民房为校舍建立学校,定校名为旭瀛书院,主要招收台胞子弟就学。旭瀛书院仿效日本学制,小学设本科六年,高等科二年,特设科一年。除了办学外,公会所属学务部还负责关于学龄儿童的调查、育婴的宣传等工作。
慈善也是台湾公会经营的重要事业。公会不仅承担了保护台胞健康、提供公共墓地、赈灾等慈善事业,还为无钱治病的台胞、家境贫困者提供费用。上世纪初,厦门的卫生状况不大好,每年都会发生鼠疫、伤寒等传染病。对此,公会不时举办医务人员提高班,还承担了推行种痘、预防注射、医疗、消毒等工作。此外,在抗战胜利后组织台胞返回台湾家乡、安置滞留厦门的台胞就业等方面,公会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公会设有调停部,针对台胞相互间的民事纠纷,以及台胞与当地民众的纷争,均可出面进行仲裁。
台湾公会还具有近代工商业会馆的一些特征,如研究商务、交流商情、促进经济发展等。1920年,旅厦台胞发起成立金融合作社,目的是贷款给台胞及受理其储蓄,并便于经济互助,事务所就设在台湾公会内。抗战胜利后,旅厦台胞在台籍将军李友邦的帮助下,将台湾公会改组为台湾同乡会,该组织一直延续到厦门解放后。
时至今日,经历了百年岁月洗礼的台湾公会旧址,已成为厦门一处旅游景点并对外开放。《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在厦台胞组织的演化及发展》等图片展陆续在这座建筑内展出,今人依然可以从厦门台湾公会的百年历史风云中,回顾与了解台湾民众在厦门的生活变迁史以及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历史轨迹。(本报记者陈梦婕 文/图)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