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谋新”是5日在南京举行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的关键词。为世界代工30年、两岸利用“比较优势”赚辛苦钱的时代渐行渐远,“有保有放”成为必然,结合大陆内需、开拓共同市场平台、走向新兴市场,成了未来两岸企业家目光聚焦之地。
“我站在历史的时刻上”,峰会宏观经济交流小组台湾方面召集人、台湾大学教授陈添枝用这样的开场白,介绍过去二、三十年“台湾资本+大陆劳力”模式:“我常常听到台商很多抱怨,觉得竞争很多,大陆不像过去那么帮忙,这就是因为,双方都面临全球变局,台湾习惯的生产方法和大陆劳工们一起辛苦合作,卖产品到世界各地,这种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事实上,为代工模式做改变的话题已探讨多年。可以明显感觉到,作为今年首次由两岸联办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第一次将产业合作的研讨细分至经济转型、能源石化装备、金融、IT、成长型企业、文创、医药生技与健康照护等7个话题,脱离泛泛之谈,深入细节,并着眼于实实在在的成果。
为解此难题,5日谈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对两岸业界已契合30年的产业做“有保有放”。
“保”是保住制造业,提升附加值。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台铭说:“决不放弃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将来发展网络经济,就是把制造业的网路搞好。”1988年以来,郭台铭赴大陆投资的富士康工厂已遍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地区。
“放”是放弃重复投资,避免过度竞争、产能过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因为重复投资、过度竞争,两岸企业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也使得两岸科技、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两岸的各自比较优势没能互补。
面对变局,两岸企业界将谋求新视野、新手段、新平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王春正提出三点建议:伴随大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台湾可将大陆扩大内需作为未来支点;国际分工从传统初步分工向网络化发展,两岸在全球供应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构建新模式;创新两岸政策交流机制,加快经济政策策略性对话平台。
吴敬琏认为,目前两岸产业合作最重要的基础是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平台,让企业家发挥创造性。
苏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近东则表示,两岸企业要加强新型产业互动,深化产业领域合作,站在更高层面共同设立技术标准、创业平台等,同时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考虑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定制生产、精准营销成为两岸企业的必然选择。
会间专家们认为,变局之下,应对之“新”将带来结果之“新”:极有可能孕育诞生一批新产业、新行业、新商机。(记者 朱晓颖 黄少华 石龙洪)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