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成功的民间政治对话 成功的开始

2013年10月13日 01: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10月13日上海消息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12日下午在上海落下帷幕,两岸14家主办和协办单位共同发表《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既是为论坛“画下完美句点”的成果展现,也是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一个成功的开始。

  “成功的开始”有两个含义解释,其一是“论坛举办本身即是成功”。本届论坛是两岸民间“红”、“蓝”、“绿”民间智库共同举办的政治对话,已实属不易。与会者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多元并陈,但最终仍能够集思广益,共同签署发表《纪要》,提出10点各方均可接受的看法建议,“百家争鸣”而能“求同”,则更加难得。论坛成功举办本身是“开门见喜”,是卓有成效的开始。

  “成功的开始”的第二个含义是“通往成功的起点”。论坛与会者各抒己见,坦诚、开放并包容地交换意见和看法,在《纪要》中并不回避暂时“无解”的7个“症结和问题”,且能够共同体认需经过“不断深入的反复研讨,方能求得看法趋同或一致”。开诚布公不惧“存异”,务实探讨解决之道。相信假以时日,这些问题也都能够在两岸民间智慧的碰撞下破题,向实现共同的目标迈进。

  通读2600余字的《纪要》不难发现,行文习惯可见“台湾手法”,名词和提法多有“大陆风格”,可见《纪要》是两岸智慧的结晶,是相互认同与包容的结果。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董事高思博指出“这是14个主、协办单位的才智之士经过无数回合的论辩和沟通所产生的、字字推敲的作品”。

  《纪要》无疑是本届论坛最大的成果,帮助两岸解决政治难题提供动力和方向。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认为,论坛各种观点或许会发生蝴蝶效应,可以发挥影响决策的作用,为两岸决策者提供可资参考及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作为知识精英的声音,也必然会影响到一般社会大众,引导社会民意走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开展两岸政治对话的社会氛围。

  民意不可拂逆,《纪要》开篇即指出,“两岸和平、共同发展”是两岸人民追求富强、发展民主、促进文明、创造和谐与实现梦想的共同价值与信念,是以交流促进理解、以互信化解敌意的必由之途,也是当前及未来推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石。

  “共同价值”需要持续追求放大,“信念”需要始终坚持坚定,“基石”需要不断夯实巩固。本届论坛虽已落幕,但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诚然,在真正寻得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化解矛盾和分歧的有效途径之前,这样的努力不应有“尽”。

  无论是《纪要》中提出的论坛主、协办单位将研商组建两岸和平论坛常设机构,亦或邀请两岸学者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开展共同研究。都是在努力壮大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最终为两岸关系走向海阔天空寻得康庄大道。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认为,和平论坛的真正关键在于这样的一个机制持续运作下去,让大家越来越有共识,让分歧能够逐步消除和化解。和平发展的问题从来不靠言语上的宣示,还是要看实际的作为。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不仅需要坐而论,更需要起而行,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纪要》最后提出,第二届两岸和平论坛预定于2014年在台湾举行,令人期待。

  最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台湾网记者 田云鹏)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